福建漳州古雷港經開區設立「五人工作隊」
打通項目建設堵點
記者 顏珂 劉曉宇
從高處遠眺,大海將福建漳州漳浦縣的古雷半島三面環抱,4000多畝的空地上,吊車、挖掘機、起重機等各種大型機械穿梭往來。這裡是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施工現場。這個總投資超過345億元的超大型石化項目,一度因疫情「沉寂」,眼下又重現活力。
繁忙的施工場景在詹偉眼中有另一番意味。詹偉是漳州市古雷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過去兩個多月,他跟同事幾乎天天住在工地上,就是為了讓項目儘快復工。
駐點服務 現場解困
「詹書記,洗滌塔抵達古雷港11號碼頭,塔體超大,請求陸上轉運沿線協助……」3月16日深夜1點多,一陣電話鈴聲響起,將詹偉從睡夢中驚醒。電話里,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施工管理部主任朱森紅很是著急。
詹偉回答得思路清晰:「開發區將派專員協助,建議你們利用海水每日潮汐作用,等水位線和港口面平齊時,分段轉運。」
3月17日、18日,朱森紅帶著項目管理部的數十個小伙,利用大型自行式液壓平板車,將洗滌塔設備上、下段分別滾裝上岸,5個多小時後,又從港口平穩運抵項目現場。這也成了項目復工復產後首台到港的千噸級大型設備。
1月27日,作為福建省石化產業的龍頭項目,古雷石化產業園區施工現場復工在即。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園區多家企業在人員返崗、設備進場、物料運輸等多個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怎麼辦?「施工有困難,就找工作隊。」詹偉主動請纓,帶著建設局、商務局、經發局的4位同事,組成了進駐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的「五人工作隊」。兩個多月以來,詹偉吃住都在工作隊駐點,回家路程雖然僅僅40分鐘,但他只在元宵節回去過一次。
協調員工 順利返崗
一雙純黑色運動鞋洗了穿,穿了洗,鞋底已經被磨得高低不平。「穿運動鞋是為了走工地時不磨腳,選黑色一方面是耐髒,另一方面可以當作皮鞋,開會時搭配西裝也不突兀。」詹偉憨憨一笑。
駐點兩個多月,遇到了一些難題。協調員工順利返崗,讓詹偉印象最深。春節前7000餘人的施工隊伍返回各地過節,「72%的人員來自外省,其中550多人回到湖北,疫情發生後如何讓大家順利返崗,是個大問題。」
員工來不了,那就派車接!從2月9日開始,開發區派出數百輛大巴,直奔四川、雲南、江蘇等地,將工程技術人員、施工一線人員「點對點」陸續接回。截至3月28日,已經有超1萬名員工來到園區,比春節放假前還多了不少。
「詹書記啊,周邊有的鄉鎮不願讓我們的外省員工住宿,咋辦?」隨著返崗人員增多,項目管理部主任張強又遇新問題。
幾場協調會開下來,「員工點對點,地方不排斥」的原則被確定下來。古雷石化產業園區每日派車接送員工上下班,除鄉鎮到園區的「點對點」外,不在其他地方逗留。「如果不是『區地一體化』改革有成效,這樣的困難還真不好解決。」詹偉介紹,去年5月,漳州市將古雷港周邊4個鄉鎮劃歸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管轄,讓開發區實現了「既管項目又管人」,「協調企業,還得照顧地方,不得閒喲!」
自製台帳 摸清情況
洗滌塔剛剛運抵施工現場,緊張的安裝流程開始了,詹偉就在筆記本上划去一項「待運設備」。這樣的一個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型號的專業設備,產地、價格、難題、措施一應俱全,這就是詹偉的「台帳」。
「園區訂購國內設備963套,國外設備778套,存在延期風險的721套,存在重大風險的4套……」「台帳」其實早已裝進了腦袋,說起煉化一體化項目的設備準備情況,詹偉都能一一道來。
疫情初期,由於物流不暢,設備運輸成難題。開轉運證明、跨省區協調是那段時期駐點工作隊的工作常態。開闢物流運輸綠色通道,將防疫物資、重要生產物資、生活必需品等納入應急運輸保障範圍——工作隊先後為多家企業通勤車輛發放通行證,確保復工企業物流暢通,國內設備的運輸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如今,隨著境外疫情形勢的發展,778套進口設備的運輸問題逐漸顯現。「我們聯絡了中石化的諸多海外分公司、辦事處,還有閩商同胞的海外同鄉會,直接到國外設備生產商廠房去看,摸清每一套設備的生產準備情況,該運的運,該換的換,面對面地了解情況,自己的底子自己要摸清楚。」
來源:《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9日 07版)
編輯:陳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