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來常聽一些家長說:
「孩子小嘛,長大了就懂了。」
每當聽到這句話
小來總是在心裡默默嘆息
童年時期的教育
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力
似乎已經被大多數父母忽略
各位家長應該知道的是
管教孩子也是有期限的
孩子小
不是任意妄為的擋箭牌
這個時間段不管
再想管就來不及了
任性的孩子什麼樣?
不講道理,毫無約束,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想要什麼必須得到,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情感和感受。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任性的階段。
有的孩子聰明,他們會用任性撒潑的方式,去觀察父母的反應。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一些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
如果父母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要知道,越小的孩子,可塑性往往越強,一次又一次縱容孩子的錯誤言行,甚至要求周圍的人都遷就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錯誤的是非觀,這種影響是很糟糕的。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當今社會,父母大多過於寵愛孩子。
孩子要什麼,父母就滿足什麼,可謂百依百順。這樣容易促使孩子任性妄為。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否則孩子一旦走上犯罪道路,就追悔晚矣。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孩子可以任性地活著,從任性到克制,就是成長。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孩子6歲前,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會滋生出很多壞習慣,比如愛玩手機、從來不做家務、不講衛生,如果大人不管,孩子長大後,這些壞習慣極有可能也會跟著他。
小時候只是沒有禮貌,長大卻可能沒有教養;
小時候只是玩手機打遊戲成癮,長大卻可能沒有自制力;
小時候喜歡依賴父母,長大卻變成難以獨立......
看似不痛不癢的小毛病,慢慢地就演變成大問題。
有句話說:壞習慣渾然天成,好習慣難以養成。好習慣,難就難在日復一日的堅持。
記得小時候,母親經常督促我:「東西用完要物歸原處。」
比如回家衣服要整齊掛好,吃完飯,碗盤要放在洗碗槽,書看完要放回書架......
這些零碎的小事,我從前不放在心上。直到後來讀大學,進入集體生活,這個不起眼的小習慣,卻在無形中幫助我整潔地、有秩序地生活。
再後來,見慣了一些孩子日子過得渾渾噩噩,髒衣服亂丟,從不收拾房間,連窗戶上都積著一層灰,我才明白,整潔的房間,藏著的是好的生活習慣,還有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
而好的習慣,往往就是在童年時期養成的。
父母愛孩子,可以說是本能,但孩子會愛父母,愛身邊的人,卻是需要大人慢慢教的。
前幾日,有一位家長找小來諮詢,為什麼自己為孩子辛苦打拚,事事操勞,可剛上初中的孩子,本事不大脾氣不小,動不動朝父母甩臉色,表現得自私又冷漠。
「上次我讓他幫我拿個東西,誰知他說『自己不會找啊,煩死了!』心都被傷透了!」
也不怪這位家長玻璃心,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確實表現得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一點也不懂得關心家人、同伴,缺乏同理心。
表面看是孩子的問題,本質上其實是父母養育方式不正確造成的結果。
很多家庭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好吃的孩子先吃,好用的先緊著孩子,「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
大事小事給孩子包辦,更不要孩子做家務,告訴孩子:「你只要搞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事情都不用你操心。」
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做,剝奪了孩子愛的機會。
孩子沒有一個換位體驗的機會,不能從父母做的日常瑣事中,體會到他們的辛苦和不易。
在這樣單一的愛的模式下,孩子只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本來就應該對我好。
孩子沒有機會感受到「關愛他人、付出愛」的樂趣,「體貼、有愛心」這些特性自然也就無從談起,造成孩子失去愛的能力。
我始終認為,最好的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孩子成才,更要讓孩子懂得去愛人。
方法很簡單,比如一家人吃飯,讓孩子等等家中的長輩,等長輩夾第一筷子;
比如媽媽拎著很多東西時,讓他上去搭把手;
比如爸爸加班工作回家,暗示他給爸爸倒杯水......
別嫌事情小,生活本來就是由瑣事構成,這些細節體現出來的就是愛和體貼,否則孩子考再高的分,有再大的出息,回到家庭時也只剩下冷漠。
愛是人類的天賦,同時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能力,請務必讓孩子在童年學會這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