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0月10號,今天和大家聊聊「已開發國家」的話題。
昨天,有個菜友發了一篇任澤平9月底發布的報告給菜導,然後問:菜導你覺得任首席說的這個「2022年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這事,到底靠譜嗎?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的觀念都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依靠快速全面的發展來解決。
而且從現實角度來看,雖然北上廣深在房價數據上確實已經傲視全球了,但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化水平和科技發展程度等領域,確實還有很多短板要補。
結果任首席直接說4年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了,這難道不是放衛星麼?
為了更好地判斷,菜導還真去把這篇文章看了一遍,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任首席的研究數據和研究結論都其實沒啥問題,但最後提煉出來的觀點,確實有些「以點概面」了。
因為2018年中國的人均GDP確實已經到了9769美元,如果能保持6%的增速,4年後我國的人均GDP確實能達到1.25萬美元的水平。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題,沒啥好指摘的。
問題在於,1.25萬美元的人均GDP,到底是不是「已開發國家俱樂部」的門檻呢?即便是我們的人均GDP到了這個份上,有沒有必要承認自己是已開發國家呢?
答案其實都是否定的。
首先,全球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所謂「已開發國家標準」。
所以在研究文章裡面,任澤平用的是世界銀行給出的「1.25萬美元人均GDP」的分割線。
但實際上,世界銀行的這個標準也並非是用來評判「已開發國家」的,嚴格意義上來說,它說的是「高收入國家」。
按世界銀行給定的四擋標準,中國目前已經是中高收入國家(人均GDP4,126-12,735美元),並很快能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只不過,能不能被認定為一個「已開發國家」,只看人均GDP這一項是不夠的。
要想成為世界公認的已開發國家,人均GDP達標只能說是一個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還得看老百姓是不是都可以享受到經濟的發展(人類發展指數),有沒有較強的工業化水平,是不是具備強大的科技競爭力,以及最關鍵的,能提供相對較好的生活環境(空氣、水、垃圾分類、可持續發展)。
而從這些細節要求來看,你就會明白為啥我們離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已開發國家,到底還有多遠的距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是因為我們還有太多的動作要做、太多的短板要補,所以以後即便在人均GDP這一項指標上已經「達標」了,我國也不會主動宣布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
相反,一直保持著「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對我們來說反而是更有利的。
所以,任首席根據數據做出來的研究結果其實是沒啥問題的,但人均GDP這個指標不是萬能的,根據這個指標推導出來的結論,也是很容易引發爭論的。
尤其在毛衣摩擦還沒結束的當下,提這個確實有些不合時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