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不乏那樣一些驚才絕艷的「情僧」,一生在禪壇與情愛間輾轉,寫下了許多動人心弦的作品。
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才蘇曼殊,就是如此。
他曾經三次剃度為僧,又三次還俗,欲投身佛門,又放不下人間情愛。
據說他曾為自己鍾愛的歌伎百助楓子,寫下《本事詩》十首,其中一首寫道:
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有情的淚,只能作無情解,恨只恨我們的相逢來得太遲,說盡了世間不得相守痴兒女的無奈與悲戚。
「恨不相逢未剃時」這一句,其實正是化用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里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全詩如下: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通篇採用比興手法,表面上是寫男女愛情間的糾葛,實質上卻是一首政治抒情詩。
詩的作者張籍,是韓愈的大弟子。在當時,藩鎮割據成為中唐的一大難題。
李師道時任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他看中了張籍的才華,於是刻意拉攏。而張籍不為所動,寫下了這首《節婦吟》,以表明自己維護國家統一的堅貞立場。
有趣的是,他的這種拒絕的態度,是借著一位忠於丈夫的妻子之口說出。通篇以女子的口吻講述。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女子對追求她的男子說:你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明珠。話語中隱含譴責之意。
接下來詩句一轉,我雖知道你的這種行為不合乎禮法,卻仍舊十分感激你的纏綿情誼,把明珠系在了我的紅羅短衫上。
寫到這裡,女子的態度似乎傾向於這個追求她的男子。其實不然,前面的「揚」恰是為了後面的「抑」。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接下來,女子對男子說:
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我的丈夫拿著長戟在皇宮裡值班。我知道你待我一片赤誠真心,可我早已立下誓言,此生要與我的丈夫一起,生死與共,不離不棄。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結尾兩句以深情結語,歸還你的明珠時我的兩眼熱淚漣漣,恨只恨沒能在未嫁之前遇到你。
即便那男子對女子亦是一往情深,可女子終究還是守住了自己的堅貞。
張籍在這首詩里,正是把自己比作「妾」,把李師道比作「君」,以一種含蓄委婉的手法,對李師道的拉攏作了拒絕。
「明珠」指的便是常人求之不得的榮華利祿、功名富貴,是李師道拉攏文人的手段。「良人」則指唐王朝。
而詩人卻說,縱使你送我的明珠如何珍貴奪目,我作為唐王朝的士大夫,始終要同國家共患難,維護國家的統一。
這種巧妙的比興手法,最終既表明了詩人的態度,又不致得罪炙手可熱的藩鎮高官,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同時從詩歌層面上,以男女情事來隱喻政治,表明志向,既延續了《離騷》「香草美人」的傳統,也使整首詩委婉曲折,別是一種動人。
而「恨不相逢未嫁時」這一名句,在一千多年以後,本來的含義早已改變,轉而成為世間男女分手金句。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命題。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世間多的是有情人,卻並非每一對都能得成比目、終成眷屬。
更多的,是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就像席慕蓉在一首名為《蓮的心事》的小詩里所寫的:
在芬芳的笑靨之後
誰人知我蓮的心事
無緣的你啊
不是來得太早
就是太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FDSl3UBjdFTv4tACg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