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消失近兩千年,現在哪裡人更像他們?陝北、山西、河北、河南

2019-06-27     路生觀史

統萬城,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則村,為匈奴人的都城遺址,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為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歷史。這個遺址同時見證了匈奴人在中國北方的「消失」。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建立大夏國赫連勃勃就是鐵弗人。431年北魏亡大夏,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設置為統萬軍鎮。從此,匈奴人徹底從中國歷史的舞台上淡出。

然而,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或者今天哪裡更「像」匈奴人一直是受到人們關注的主題,記得,在蘭州工作時,號稱自己是「最後的匈奴」以此來找樂子,而陝西一位作家以此為題聲稱陝北人是最後的匈奴,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這不是說人們沒事了喜歡尋熱鬧,更多出於對匈奴民族消失的一種挂念。現在,我們也一起來說說。

《史記·匈奴列傳》中說,春秋戰國時,秦、晉是強國。晉文公趕跑的戎狄,居住在河西的圁水(即今陝西北部神木、榆林、佳縣等境之禿尾河,為黃河支流)、洛水之間,稱為赤狄、白狄。秦穆公得到由余的幫助,使西戎八個國家都服從秦國,所以從隴地往西有綿諸、緄戎等戎族,歧山、梁山、涇水,漆水(在陝西省中部偏西北)以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戎族。而晉國北部有林胡、樓煩等戎族,燕國北部有東胡和山戎。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里,都有自己的君長,常常相聚在一起的竟有百多個戎族部落,但都不能相互統一。

這段記述了當時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致分布圖,而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這些部落大致都可以稱為後來出現在歷史上的匈奴人的先民,因為,他們在後來都成了匈奴的部眾。

後來,匈奴冒頓單于稱霸草原,並奪取河套地區,建立強大匈奴部落聯盟。這個匈奴部落聯盟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樓蘭、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跨過阿爾泰山,直到蔥嶺和費爾干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為「百蠻大國」,疆域面積大約有600萬平方公里,把中國北方的眾多的少數民族都囊括其中。

通過《史記》記述和匈奴疆域,人們似乎可以將匈奴部落聯盟的內部民族劃分為這樣三個派系:正北方系(匈奴部落聯盟的統治部落,從血緣上講可能與北狄更接近一些)、東北方系(東胡系)、西北方系(西戎系)。這三個派系在冒頓單于時都被統一成了一個「民族」或者政權。更後來,其留存在留在蒙古高原的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後裔,也是岳飛的詩句中的「胡虜」、「匈奴」的所指。

但是,這不是匈奴人與我們今人的「血緣關係」的全部。通過我們前面引用的《史記·匈奴列傳》說法,不難看出早在匈奴部落聯盟建立之前,匈奴的先民已經進入至了今天的陝西與山西北部。所以,這兩個地方尤其是一些陝北人稱自己是「最後的匈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匈奴部落聯盟土崩瓦解之後,確也有一些匈奴人融入了這兩個地方。

比如,赫連勃勃的子孫后姓劉,而陝北姓劉的很多,其中或許就有匈奴人的後裔,再如呼延、獨孤等複姓,也有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後裔;山西方面,建立後唐的李存勖和他的父親李克用就是沙陀族人,李克用生於今山西北部代縣的雁門。沙陀族實際上就是歷史上的處月人,他們散居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部巴里坤,其地也曾是匈奴部落聯盟的疆域,其人先民也曾是匈奴部落聯盟的部眾。808年投歸唐朝後,因為被吐蕃追兵所殺,最早生活在寧夏靈武這個地方,後來成為唐朝傭兵從徙河東,因為征戰有功,被賜姓李。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說這兩個地方的一些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這是絕對不科學的,因為兩地人群,很大程度是由過去漢族戍邊軍士、流民等為主體,融合其他各個少數民族,匈奴族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部分,只能說匈奴族參與了兩地民族融合相對有歷史的依據一些而已。

比這更早的今天的河北與河南,《史記·匈奴列傳》為人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曾經匈奴人的先民戎狄來到周朝都城洛陽,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奔到鄭國的汜邑(今河南汜水縣)。最初,周襄王想討伐鄭國,所以娶了戎狄的姑娘作王后,同戎狄之兵一起討伐鄭國。不久,襄王廢黜了狄後,狄後怨恨;襄王的後母叫惠後,有個兒子叫子帶,想立他為王,於是惠後同狄後、子帶為內應,為戎狄打開城門,因此戎狄才能進城,打敗周軍,趕走周襄王,而立子帶為天子。於是,戎狄中的一些人就住到了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一帶),東部到達了衛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今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

那時候,匈奴人的先民就進入了河南,河北自然是不用說的了。而我們在這裡重述這段歷史,無非是想完成這樣一種表達:中華民族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共同體,而人們研究民族史的意義,即是想弄清這個多元文化的分支;在強調包容性整體的同時,亦不能讓一些文化特色暗淡下去。

根據史籍的記載,最後的匈奴人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里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於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而一些人以「最後的匈奴」的自稱,分明是出於對《史記》「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的印證,以及對匈奴民族消失或者被融合的懷念。(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BGkYWwBUcHTFCnfoe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