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特教老師在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如何利用視覺反饋來提升學生的模仿能力。
先備技能:
1、安坐能力(學生能夠在椅子上按照要求坐至少3分鐘)
2、簡單的一步指令(例如坐下、手放好等)
3、已經具備教學控制
自然情景教學——搭配
教學材料:
1、一面全身鏡
2、一張小桌子
3、兩把兒童椅
4、用於進行數據記錄的記錄表
5、記錄使用的簽字筆
6、學生的強化物
選擇教學目標:
即學生需要進行模仿的「動作」。
要求至少兩組每組20個不同的動作,同時兩組動作不重複。
干預組動作從簡單到困難每4個一小組,分為5個小組。
下表動作供大家參考。
教學準備:
1、確定干預組20個動作,動作從簡到難分成5個小組,序號A-E,每個小組4個動作。
2、學生和教師面對鏡子坐在兒童椅上,教師坐在學生側後方,桌子放置在學生背後,可放置記錄表、強化物等。
3、每個小組4個動作同時開始教學,按照從A組到E組的順序,每小組達標後進行下一個小組。
4、每次實施20個回合,平均每個動作5個回合。(根據孩子能力可調整30個回合)每天可以實施一次或上下午各實施一次。
5、每個小組達標標準為:連續三次90%以上。
數據記錄:正確的記錄「+」,錯誤的記錄「—」,數據記錄表供參考。
干預程序:
1、教師給予語言提示「這樣做」,同時做出一個動作。
2、3秒內學生做出正確行為,教師給予強化物,並記錄「+」。
3、3秒內錯誤或無反應,教師再次給予語言提示和示範動作,並輔助學生完成。
4、教師再次給予學生一次獨立完成的機會,記錄「-」,不給予強化物。
每小組4個動作穿插進行,達標後進行下個小組動作。
後測程序:
1、5個小組20個動作全部達標後進行後測。
2、在後測中連續3個動作或5個動作中有3個動作錯誤則停止,開始重新進行干預程序。
3、重新干預要求教授新的動作,每四個一組,達標後進行後測。
這種方法藉助了視覺提供給學生反饋,學生不僅能夠看到教師的動作,同時也能看到自己的動作,有利於學生模仿技能的提升。
(視頻示範干預過程)
References:
Lin Du ·R. Douglas Greer, Validation of Adult Generalized Imitation Topograph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Generalized Imita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s a Function of Mirror Training [J]. Psychol Rec (2014) 64:161-177.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相關案例、科普文章、實操視頻等你來學。或加入微信公眾號:「北醫兒童發展中心」更多精彩內容等你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