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化名)媽媽和木木爸爸結婚那年正好《海洋天堂》上映,那是他們婚前一起看的最後一部電影,木木媽媽如今很後悔自己在看电影後跟當時的男友、現在的木木爸爸討論「如果以後咱們的孩子是孤獨症(自閉症)的話怎麼辦」,當時只是想借著電影的由頭考驗下他的責任心,但沒想到真的一語成讖。
結婚四年後,木木媽媽終於懷孕了,一家人很是寶貝這個好不容易懷上的孩子。木木媽媽在懷孕期間也各種嚴格忌口,從無辣不歡直接切換到滴辣不沾,一家人全意全意為當時還是胎兒的木木考慮。對於木木的未來,一家人曾有過無數次遐想:當醫生、當老師、當企業家等等,但和所有父母一樣,都不曾想孩子可能會不健康。
木木出生後的前兩年,雖然後來想來是有一些孤獨症症狀出現的,比如喜歡不斷地撥小汽車的車輪、讓車輪不斷轉圈,再比如帶他出門喜歡看小朋友媽媽的花衣服、而不跟同齡小朋友互動等等,但當時一家人誰都沒往孤獨症的方面想,就連社區體檢時醫生的提醒也只是當做簡單的發育偏離。
直到有一次,媽媽帶木木去體驗一個機構的早教課,碰到了一位醫生媽媽正巧也帶自己孩子來上早教,看到木木在早教體驗課上的表現,經醫生媽媽的善意提醒,木木媽媽才抱著「去排除」的心理帶木木去醫院做了診斷評估,然而診斷的結果不是「排除」,而是「確認」,確認木木患有輕度自閉症。
曾經木木媽媽認為坐月子是最難熬的一個月,傷口的疼痛、喂奶的壓力、睡眠的每三小時一切割,以及暴雨式的虛汗等等,可這些與木木確診後一個月的精神壓力相比,都顯得輕如浮木,而「自閉症」就像一塊重重的石頭,壓得木木媽媽喘不過氣來。在這一個月,她要麼失眠,要麼好不容易睡著卻反覆做著找不到出口的噩夢。
她不斷地回憶著過去:
如果不曾跟木木爸爸討論過「將來孩子是自閉症」……
如果自己多了解一些自閉症的知識,更早的意識到木木的問題……
如果及時拿社區醫生的提醒當回事,早點去醫院檢查評估……
悔恨、焦慮、絕望、自責、抱怨的情緒纏繞了她一個月,而且在整體氛圍都很低落的家庭,這種情緒一直無法排解。直到那位在早教體驗課上加了她微信的醫生媽媽問她孩子情況如何,她才仿佛像是找到了情緒的出口,一股腦將自己對過去的追悔說給醫生媽媽聽。
醫生媽媽說了一句木木媽媽至今都忘不了的話:「總想著過去並不能改變現在孩子是自閉症的事實啊,如果你還一直陷在過去里,將來還會後悔現在怎麼不早點行動,去幫助孩子。」
木木媽媽聽完這句話,感覺醍醐灌頂,自此,她開始在網上搜索跟自閉症康復干預有關的知識和康復機構。在把孩子送到康復干預中心的同時,她也在不斷地學習康復知識。她把能搜羅來的關於自閉症的內容都看了,從了解自閉症的一些英國、台灣、美國的紀錄片,到國內做自閉症康復干預的大型機構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也加入了一些自閉症家長社群,參加了一些家長培訓課,買了很多孤獨症康復的教材及書籍,還找正在上大學的侄女幫她下載了很多孤獨症康復研究的專家文獻……
剛開始她每天學習一點新知識,覺得自己每天都在進步,對於木木的康復干預,她也越來越有信心;但後來發現,她東搜西抓來的知識不成系統,即使買來的書加上列印的資料已經等人高,也沒有辦法應用到實際干預中,或者片面學習到的方法應用後效果不佳,甚至適得其反,使得木木的家庭康復干預走了很多彎路。
就在她急切需要系統化知識幫助的時候,她在經常瀏覽的「北醫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公眾號上看到了免費公益培訓《孤獨症康復專業先修課》的報名通知,在那份長長的課程介紹里,她看到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賈美香主任,也看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張嶸副教授,還有國內少有的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助理行為分析師等等,如此一流的專家團隊,而且還免費,她第一時間就報了名。
在後來一二十天的學習中,她的確收穫很大。專家內容帶給她對於孤獨症更全面、更清晰的認識,而應用行為分析的專業課部分又讓她對行為干預這種實證有效的干預方式有了更透徹的理解。
在課程學習之後,她也把這份免費的公益課程推薦給了自己家長群里的其他家長,她說,「我曾經沉浸於追悔過去,也走過很多彎路,希望他們不要像我一樣,能夠早點學習最系統、最專業、最具代表性的知識。」
後來,木木媽媽又在公眾號上看到了《孤獨症康復專業進階課》的報名通知,基於對先修課品質的認可,她也想繼續學習更實操、更進階的應用行為分析知識,於是早早就報名了第一期。
現在木木媽媽即將從第一期進階課畢業,她對於「應用行為分析」科學的全貌和原理有了更深了解,也學習了DTT、模仿等實操教學方式,她也再次抱著對課程120%的支持,希望更多的家長也一起學習,提升在家的康復干預技能。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學ABA,最好的時間是孩子出生前,其次就是現在。
與其向過去追悔,不如趁現在學習。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北醫兒童發展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KVXE28BMH2_cNUgo7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