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傳播者,善整詞兒。
這篇文章聊5月新能源銷量,開始之前,感慨一句,行業里的「新詞」是越造越多,存量的汽車市場更是「花式開卷」。
造新詞,也沒啥問題,畢竟為傳播擴散服務的。好的詞,直入人心,可以快速占領受眾心智。
但也需要知道一點,新詞背後,確實代表著新的市場格局正徐徐打開。
《浪姐》的票數排行,告訴你,「非斷層領先,不可出道」。
李想的微博告訴你,最無聲的「炫富」,就是每周發布新勢力銷量榜單,然後把理想汽車的名字,高高地「焊」在榜單之首。
大概,李想就是在「克隆」馬斯克,克隆他的「張口就來」、「橫衝直撞」,以及「塑造品牌CEO偶像並省下一大筆營銷費用」。
事實上,把理想汽車每周「主動彙報」的成績單匯總下,新能源的銷量格局就初見眉目了。
5月,理想汽車共交付新車28277輛,再加把勁,就要超3萬輛了。不與比亞迪、埃安比,而與其他新勢力相比,理想汽車確實「斷層領先」。
順著榜單往下數,大體的格局是:
1、零跑、哪吒可以守住「萬輛」紅線,前者賣了12058輛,後者賣了13029輛(包含海外2042輛);
2、傳統車企的新品牌,開始發力了。5月,騰勢賣了11005輛,極氪賣了8678輛,深藍賣了7021輛,它們開始全面滲透新能源榜單,徹底攪局;
3、蔚來、小鵬、問界,正陷入自己的下行周期。5月,蔚來賣了6155輛,小鵬賣了7506輛,問界賣了5629輛,與昔日的風采相比,黯淡不少。
這種情況下,你不能說,別人造詞不對。成績好的,確實有張揚的資本。
正如最近暗戳戳流行的論調:「蔚小理」早就土崩瓦解,新的格局正在生成。
這種觸及客群心智的輿論攻防,已經蔓延到每一個細微處了。表面的一團和氣,絲毫不掩蓋「冰山下的暗戰」。
「你少賣一台,我就多賣一台」,真的非常血紅,以及赤裸裸。
「新五常」,也是李想提出的新詞。
探究表述的本意,其實是對「智能電動車」市場的一波研判。
李想認為,「2023年-2025年,相當於中國智能電動車的1943年-1945年(二戰的最後三年)。2025年12月新車銷量中NEV(新能源汽車)的占比會達到80%以上,NEV五大常任理事品牌誕生。」
拆解就是:1、新能源汽車的市占率猛增;2、馬太效應加劇,TOP 5搶占大量市場份額。
這與王興當年的論斷方向類似。2020年,王興預言中國汽車市場格局是「3+3+3+3」,也就是3家央企,3家地方國企,3家民企,3家新勢力。
給新勢力劃分了3個席位,相當有面子了。只是,3年之後看,這些預言也需要動態調整。
比如,王興原本把「3家新勢力」名單鎖定為「蔚小理」,後來又調整為「蔚理華」;
再比如,2020年,比亞迪的銷量還沒有那麼猛,但今年卻在拿第一;
以及,最近馬斯克訪華,規格拉得挺高,中國汽車市場大概會有特斯拉一個席位。
李想的「五常論」,也沒有完全錨定名單,他在個人的回覆中,提到了「比亞迪、特斯拉、華為」。給足了華為面子,並沒有明著提到自己,算是相當溫和的一次發言了。
如今,真說誰會「進名單」,基本都是盲猜。但大趨勢之下,新能源增長,而內卷加劇,大廠盤踞,小廠出局,已是必然。
新勢力不可能都上岸,而隨著傳統車企的覺醒,留給新勢力的試錯空間其實更小。
5月新能源銷量,已經將這一趨勢,狠狠地推到了「水面之上」。
蔚來、小鵬、問界的暫時「掉隊」,我們可以用很多「溫和的詞」來調和、來鼓勵,但新車沒有拉動銷量爆點,就只有等待下一輪新車節奏貢獻機會了。
前提是,一定要穿過周期,挨到屬於自己的新車爆發點。
零跑、哪吒「扎穩再向上」,也可以說是「熬過了寒冷的周期」。
之前寒冷,是因為過於依賴10萬以下的小型電動車市場了。如今回暖,是因為各自的「高端車「開始貢獻增量了。
比如,在零跑5月12058輛的成績中,C11+C01超過1萬輛,C11居然也有7千多輛;哪吒高端系列的比例不及零跑,哪吒S賣了2212輛,哪吒GT賣了1716輛。
而來自傳統車企的新品牌們,反攻的速度超過預期。終究,一旦進入「長跑期」,傳統車企的耐力或許更強。
前兩天,看到一個數據,騰勢D9的訂單已經超過了8萬張,單車均價達42萬元,5月銷量已經破萬。
極氪也開始進入穩步向上的新周期,連續2個月超8千輛。
深藍獨立後,產品和價格有了更大的自主權,「便宜的增程」吸引了不少用戶。
它們各自代表了身後集團的「謀子布局」,其實也為集團進入「新五常」積累競爭資本。
發展新能源,不一定必須啟用新品牌。但新品牌,如果可以做出新成績,固然是好事。
最終,還是以銷量論輸贏的。
在如今這個「緊巴巴」的行業周期中,縱使出自於資金穩定且雄厚的傳統車企,新品牌也要面臨真實的市場競爭,那就有出頭,也有淘汰。
新勢力「搶破頭」擠著上岸的席位,新品牌們又何嘗不是呢?
真的,試錯的成本越來越高,空間也越來越小。
BAT,又是一個新詞,但不是你熟悉的「百度、阿里、騰訊」,而是剛好三人組隊的「比亞迪、埃安、特斯拉」。
但你猜,誰在推動這個新詞的誕生,不言而喻了。
論銷量,埃安的表現可圈可點。5月,賣出了4.5萬輛,目前已連續三個月銷量破4萬輛。
今年1-5月,埃安累計銷量超16.6萬輛。接下來,埃安要挑戰全年銷量目標60萬輛,那麼,單月銷量還需要「再上新台階」。
BAT這個「三角格局」,留給埃安的壓力最大。
比亞迪氣勢如虹,5月銷量為228087輛(僅王朝和海洋網,不含騰勢和出口),又是「一打十」,又是斷層領先。
特斯拉的銷量還未公布,但幾乎沒有人懷疑它的市場勢能。
穩住陣腳,步步扎穩,對埃安來說,相當重要。
一方面,既要在網約車上起量,又要避免網約車對品牌產生負面效應,兩相權衡的度很微妙;另一方面,昊鉑系列可否幫助埃安跨越向上,也需要儘快出成績了。
BAT的說法,很取巧,像是一塊鍍金的招牌。
只是,新能源的格局波濤洶湧,更像一場馬拉松比賽,名次還沒有固定下來,那就要好好拼拼體力,拼拼耐力。
斷層、新五常、BAT,新詞新江湖。
新能源的滲透率仍處於上升期,這就是多方入局,最看重的機會點。
只是,萬事逃不過一個周期。行業有周期,各家也有周期,彼此的周期又像齒輪一樣,各自運轉。表現好的,是車企的周期與行業的周期剛好耦合,自此螺旋上升。
但表現不好的,就要想辦法調整自己的周期,與行業同頻共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