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填報和錄取原則讓考生不敢冒險
選擇專業調劑與滑檔退檔比起來,哪一個更划算呢?目前高考都是平行志願,按「分數優先、遵循志願,一次投檔、不再補檔"的原則進行投檔、錄取。這樣的錄取原則必然存在的風險一是上線考生因高考分數達不到任何一所志願學校出現滑檔風險;二是進檔考生因專業分數不夠被退檔風險。一旦出現滑檔和退檔,就只能期望被徵集志願錄取或者滑落到下一批次錄取。一本分數上二本學校,二本分數上專科院校,這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承受的。
服從調劑可能是因為學校優先
特別是考分較高,有希望衝擊985,211高校的同學,雖然知道有可能面臨被調劑進冷門專業的風險,但是因為學校平台較高,很多同學並不覺得不可接受。首先,這類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實力,學習氛圍,教育教學資源,國內外交流機會等各方面都要優於普通高校;其次,身邊的同學相對更為優秀,學習氛圍更濃,更利於自身發展,以及今後各方人脈的拓展;第三,即便是就業,這類高校的認可度也明顯更高。
當然,也有部分考生和家長在報考之前對專業並沒有詳細了解,沒有明確的參考標準,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根本不考慮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專業、適合學習專業,而是只盯著學校和最低投檔線,他們所最希望的,就是在不浪費每一分的情況下,沖入名校,充分體現成績的重要作用。
復讀的風險和成本太高
寒窗苦讀十二年,取得如今的成績並不容易,選擇復讀需要非常大的勇氣,今年流行的一句話:高三打基礎,高四985,無非是一句戲言。每年985高校的錄取一般只有1%-2%左右,即便是985錄取率最高的北京、天津,也不超過5%,即便加上211高校的錄取率,很多省份也不超過7%,即便有雄心壯志,又有多少同學敢保證自己通過一年復讀就能考上985高校,何況,即便是考上了高分,在填志願的時候同樣面臨要不要服從調劑的問題;復讀一次還能接受,如果再出現滑檔、退檔呢?
選擇調劑有補救措施,但是復讀更多是冒險
選擇調劑,至少可以保證自己進入一個自己選擇的學校,選擇了學校就相當於選擇了平台。在平台之上,還可以有補救的就會。現在很多高校一般都有轉專業的政策,而且部分高校轉專業的門檻非常低,在高校里實現二次選擇並非不可能;同時,層次高的高校的保研率,出國率明細高於其他高校,研究生階段同樣可以換專業;而復讀只有孤注一擲,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用一年時間去搏一個不太確定的結果,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所以服從調劑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