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有多少「年」,其實被現代人給忘了……

2020-01-24     路生觀史

提示:過年,不應該只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個節日,應該說,關於春節,很多風俗已經被我們忘了……


一、社樹、社會和火


現在理解,社應該是社會、國家,但更早一些的時候,社應該是村子、是部落,是一棵樹。

《周禮》中說:「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意思很明顯,古人把二十五家理解為社,還要在二十五家的邊界上種樹,作為一種標誌,這個標誌就是社,種下的樹就叫社樹了。

但是,我們的祖先,絕對不是在社邊上種樹這麼簡單,過年過節時還要到社這個地方來祭祀,祭祀的對象也不僅僅是樹,有個詞叫社稷或江山社稷,社,代表土地;稷,代表禾穀。這個意思也很明顯,即古人來社這個地方祭祀的還有稷,吃的糧食,能夠活命下去的東西。古人認為有了土地,才有吃的糧食,所以社就有了稷,再往大里說,就是不管是誰一統江山,都要讓大家有吃的。這可能是江山社稷給人們的最初含義。來社祭的是土地、祭的是糧食,樹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特殊標誌。


為什麼要說特殊呢?原因很簡單,它不僅是社界的標誌,又不像禾穀歲歲都要重新種植,它是常青的、高大的、不可能磨滅的,也就更值得人們祭祀。因此,在古人的心中,社樹就是神樹,是被神化了的。《淮南子說林訓》中說:「侮人之鬼者,過社而搖其枝。」是說搖別人的社樹等於侮辱別人的祖先。詩人屈原被迫離開楚國的郢都時,望著梓樹淚流滿面,長嘆不已,他在《九章·哀郢》中說:「望長楸而太息,涕淫淫其若。」意思是,國家將亡,社樹也要受俘虜一樣的待遇了。

因為這個,古代兩國交戰,戰勝的一方常常是砍伐了戰敗方的社樹,以示污辱與踐踏。但這並不是社樹的全部,古人崇拜社樹還有一種重要的原因,即是火,古人鑽木取火,認為火來自木,而火是人類告別飲血茹毛時代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所以,古人在社祭樹,還有感恩火的意思。


具體的風俗是這樣的:在年前,古人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或者請新火時,古人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

因為沒有火,人們吃的食物都是提前準備的,沒法兒加熱,甚至生的,所以,就把這種食物叫寒食。到了春秋戰國時,這段吃寒食的日子就演變成了一個節日——寒食節。 時間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日,人們只吃冷食,家中嚴禁煙火。這個節也是因為「年」而派生出來的。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很科學地給年下一個定義了——年,從社中來,是最早的人們對土地(社)和自然的崇拜,當然也有感恩的成分,比如,祭祀社樹也是為了感恩火。讓我們今人感動的應該是「社」最早是一個動詞,「其土所宜」說的是感人祭祀的社樹是自己種下的,用當下的話來說,可以理解為生態。


二、忌門與疾病傳播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預防疾病傳播的好方法,過去,被當成一種迷信,現在看來,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生存智慧。

忌門[jì mén],百科解釋是:中國民俗,稱自祭灶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至翌年正月初五日禁忌外姓婦女入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舉例: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喜日定的是大年初六,既是好日子,又不用忌門。」

這個好像有些不尊重婦女的意思,但據我了解,至少在西北地區,「忌門」的實際操作並非如此,也與尊不尊重婦女無關。可以這麼說,「忌門」在西北地區是一種普遍存在,並不限於春節期間,被廣泛地用於生活。


具體操作非常簡單,簡單到了只需要在家門上掛起一溜紅布。紅布不需要寬大,也不需要很長,兩指寬,五寸以內的長度,系在家門口,準備來家裡串門的人看到紅布就會止步,說:「人家家裡有事情,咱還是到別的地方去或者回家吧!」在有一些地方,人們把這也叫「忌人」,就是謝絕客訪的意思,紅布是一種提醒、一種標誌

至於什麼時候「忌」,比較複雜一些,我所知道的情況是,首先用於女子生產,可以在產前,也可以在產後。比如,產前紅布被掛了出去,但不是忌所有人,也並不忌女人,而是忌男人,提醒男人勿入產房,並且產房內外要保持安靜,人員走動時要輕,說話不能大聲,以保證生產的順利。這種「忌」視產婦情況而定,也可以不忌。

嬰兒出生後,人們會在產房內放置物品,據說可以增強嬰兒的肝膽之氣,強化嬰兒的身體素質。同時,人們會把產房的窗戶用紙糊起來,門縫之類也會被封閉更嚴實,防止冷氣邪風入侵。如果產婦和嬰兒都很健康、強壯,就可以不用「忌門」了,若不然,「忌門」還要進行。但是,一個新的生命降生了,人們都很關心是男孩還是女孩,主人又是「忌門」的,沒有辦法向外界傳遞消息,怎麼辦?「忌門」的紅布在這時就有了說法:如果生男孩,就把掛弓箭、大蒜與紅布掛在一起;如果生女孩直接掛大蒜和紅布。弓箭和大蒜或有「驅邪」的意思,為的是防止嬰兒早夭。


這種做法都是心照不宣的,人們一看就會明白。另外,產嬰後半個月內,產房內嚴禁喧囂,產房外禁止有刷鍋刷碗、砍柴等聲音,為的也都是嬰兒健康成長。而男人被「忌門」, 是因為人們認為男屬陽、女屬陰,女人分娩時陰氣衰弱,陽盛的男性會對母嬰不利。隨著嬰兒的長成,「忌門」會在嬰兒滿月或百天取消的。

以上「忌門」僅僅是一種,還有一種大約是這樣的:比方說主人或主人的家人得病了,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有可能會傳染,就會「忌門」,這種「忌門」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允許別人到自家來,二是自家人也不能去別人家,很是嚴格,控制著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叉。與這種情況相同的是,一些人去世了,其家也會「忌門」,原因即是去世的人是因為得某種疾病而去的,人們覺得他人走了,但疾病可能還在,所以就會「忌門」一段時間。


另有一種「忌門」非常有意思,讓現在的人很難理解,但當時的人們依然要「忌門」的。這個在我的印象里,應該是在釀醋的時候,這種「忌門」的範圍比較小,只「忌」釀醋的屋子即可。主人會在釀醋的屋子前掛紅,不讓外人進入,具體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或認為醋是潔凈的,如果在釀造的過程中,有外人進去,而這個人身上如果帶有不潔(不幹凈)的東西,會讓釀出的醋不香甚至變壞。

說到這裡,已經不難看出「忌門」的科學性了,它其實是一種衛生的手段,或者,預防疾病的措施。這種科學的手段或措施,被老祖宗當作風俗近於神聖地遵從,是他們對生命的珍愛和敬畏,是值得我們今人學習的,而風俗在這裡也不僅僅是風俗。如此一說,「忌門」居然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和飯前洗手一樣樸素並值得讚美。說簡單了,這「忌門」相當於我們今天為防止疾病傳播戴口罩。


三、歲占與眾人生日


過年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但是,如今在城市的生活里,被繼承和發揚得更加美好的,恐怕要算拜年的習俗了。初二、初三,人們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

拜年的意義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與之相伴的是,似乎有些曾經美好過的習俗,被漸漸地淡忘了。

現在,我們來說說「歲占」。至少是從新時代晚期,人們在逢年過節和重大事項時,都要進行占卜。當時,占卜用的是甲骨,骨以牛肩胛骨為主,也有少量鹿、羊、豬、馬等獸骨,甲是龜腹甲,主要的占卜材料。到時了商代,開始在甲骨上刻錄文字,記載占卜的經過和結果。至漢代,這個風俗被固定了下來,稱其為「歲占」,不再用甲骨,而是以歲後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的年成。


這個說法始於東方朔的《歲占》,源於古人對星辰的自然崇拜。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後來也有九日為天、十日為地之說)。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世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晴朗,無風無雪為吉。並將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也便就有了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四不殺羊……初七不行刑的風俗……初九、初十為天和地過生日的說法。

如今,「人七」這天,南方一些地方叫「眾人生日」, 祭祀、慶祝、登高、戴勝(人日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有貼於屏風等處的),還要喝「七寶羹」,即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如,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


所以,通過《歲占》的說法,不難看出,過年,還有天地和動物,甚至自然界的萬物。年,通過歲後十日在教會或者提醒人們敬畏自然、敬畏萬物,並以天氣的方式,讓人們對一年中的年成作出自己的判斷。

當然,這也不是漢民族獨有的,比如唐朝位於川西北一帶的東女國,也似有著類似的風俗,《舊唐書》中說,(東女國)以十一月為正。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齎楮詣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如雞,飛入巫者之懷,因剖腹而視之,每有一谷,來歲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災異。其俗信之,名為鳥卜。可見,「歲占」在東女國變成了「鳥卜」。

應該看到占卜其實是一種期望,雖說,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達,不再需要「歲占」或「鳥卜」,但也應該明白,年絕對不是僅僅過給人的,只有有了雞、犬、豬、羊、牛、馬、谷、天、地等等,我們才不會孤單。當然,天氣好壞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擁有好心情,有了好心情,就會有好年成。


四、打醋罈和福祿壽


據說,它來自漢族民間婚姻風俗,流行於關中地區,叫「打醋罈」, 亦稱「打醋罈神」。場景大約是這樣的:迎親車來到男方家大門口後,把馬卸套牽走,把車轅架在一條長凳上。這時走出一位身披紅布的男長者,一手端一碗醋,一手拿著一個燒紅的犁鏵尖,繞著大車順轉三圈,倒轉三圈,邊轉邊往犁鏵尖上灑醋。與此同時,另外一個人用竹竿挑著鞭炮繞車鳴放,並把幾個點燃的鞭炮扔到空中。

據說,這樣可以趕走晦氣,迎來吉祥幸福。

但是,在後來,這種風俗不知怎麼就被演變成了一種年俗。在我了解的西北與西南一些地方,人們在過年時也「打醋罈」。具體的操作方式是這樣的:除夕晚上,會在院子裡燃起一堆火,並在火里放三枚石頭,接神之前,就得打「打醋罈」。事先準備好一盆醋,然後將燒紅的石頭投入醋中,在家中各個角落巡迴,讓醋煙在家中瀰漫。


這個儀式還有「講究」,即「打醋罈」的人必須是男人,還要邊走邊祈禱,內容大約是讓家人健康平安,百病不生。當然也有類似於此的現成詞:醋神到,晦氣跑,家和睦,親歡笑!

據說,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這種儀式在正月初八,石頭還要挑一塊白色的,稱作「面膽石」,即像麵糰一樣的石頭。除了在家中各個角落巡迴,人們還要坐在一起聞一聞這「醋罈(盆)」里的香氣。具體的說法是,人食五穀生百病,而醋在這方面似乎有著一定的功效,人們在醋香里祈求「醋神」能為自己減少一些疾病。

我的老家在甘肅靖遠縣,和河西的說法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除夕的晚上,石頭是我們前面說的三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洗乾淨即可。之所以是三顆,是代表著福、祿、壽三神,人們這麼做是不想讓它們「帶病」到家裡來,通過醋把它們「清洗」一下,這樣,醋香里就有了福、祿、壽的「意味」,才是真正的幸福。這種儀式似乎在告訴人們,所有的幸福只有在健康的前提下才是真的,也是祖宗的智慧。


但是,今天過年,回到老家,分明已經很難看到「打醋罈」了,也便對那悠長且富有「意味」的醋,多出了一份懷念。雖然,我並不知道醋是否有去病的作用,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刺激的醋香可以打通鼻息,至少可以讓人呼吸到更加新鮮的空氣。

五、春節和我們的特殊性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因為這個年只有中國人才過,所以也被稱為中國年。

如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中國文化的輻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春節的意義已經超過中國範疇,而具有世界影響。春節不是中國獨有的節日,漢字文化圈國家中受漢文化影響過農曆春節並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鮮、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看得出來,「年」的早期是只有中國人才過中國年的。這是為什麼呢?讓從事民俗學的專家們去講這個問題,可能會講出很多,但仿佛一直沒把這個問題說透。

目前,我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從商朝開始的,也就是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進入信史時代的,而在這之前有著半信史時代和傳說時代。中國人過年,顯然是從傳說時代就有了,最有名的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這個「後來有一年」的說法,很不確定,也就是說,人們並不知道「後來」的「有一年」是哪一年。傳說給人們的答案是這樣的:

祖乙,生卒年不詳,亦稱且乙,子姓,名滕 (一作勝 ),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他因為當時的節令很亂,人們掌握不了季節,影響農耕非常苦惱,但他很快就叫到了好消息——在河南有個萬年的青年,有天,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這個晷儀與漏壺促使萬年發明了萬年曆。


有了發明成果,萬年去見祖乙,祖乙聽了,非常高興,順便地春為歲首和春節給定了下來。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但是,這不過是時間、季節和名稱上的一種敲定,很顯然地,在沒有這種敲定之前,中國人也是過年的,那時候的年,在今天有很多說法,有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等等,在這些說法裡,我們相對偏向「古代豐收祭祀說」。

因為,不管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年」在沒有被稱為「春節」之前,是農耕民族特有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因為豐收而慶賀,並為下一年的耕種做準備,年復一年。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這麼一個特殊的標誌,即我們的先民一開始就是一個農耕的民族,社會的形成與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樣。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理論:「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但是,這個說法並不適合中國先民,從今天的考古資料來看,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起一直以農業為主,沒有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也就沒有農業和遊牧業的社會大分工。我們是在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區形成了灌溉農業,而適宜放牧的地區在鋤耕農業的基礎上發展成遊牧業,從而實現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這就是說,年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源頭,所以,年也便只能是「中國年」。這也給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很多特殊的現象,比如春運,中國特有的一種運輸期間。以春節為界,節前15天,節後25天,共40天。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裡,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

這麼多人的在春節前匆匆忙忙回家過年,又在年後幸福滿滿回單位上班,年的苦樂也便在這兒體現了出來。當然,要了解了恩格斯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年就更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記憶。


六、分享與對聯的貼法


年味湧上心頭。定格在時間刻度上的年,總是深深地吸引著那顆漂泊在外的心,再大的風雨雪霜也都阻止不了回家的腳步。

據說,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與年相伴的還有「除夕」的「夕」,傳說也是一種會「吃人」的怪獸,所謂「除夕」即是除去這種怪獸的意思。

遙想著遠古時代人們坐在一起把竹節放在火堆里,擔驚受怕地聽著竹節的聲響,以此來嚇退可怕的「夕」。這早已與今天我們燃放煙花與鞭炮、在歡呼與尖叫中祝福聲聲,不可同日而語了。然而,這世界總是歡樂與憂傷並行,痛苦與幸福如同一對孿生姐妹手挽手,一起掠過人們的心靈。


年,親人團聚的歡笑,飄散著香氣的餃子,閃爍著亮光與聲響的爆竹……都深深銘刻在了人們的記憶里,成了屬於人們獨有的生命風景和心靈名片。然而,為什麼要把時間選在這樣一個關節點上來過年呢?琢磨了很久,才猛然發覺,年,其實就是根深蒂固地生長在人們心中的一種分享。

它屬於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具備絕對的權威,也具備一種神秘的超現實的力量,只有在分享的氛圍里,人們才能感到愛與被愛的幸福,才能對家園對情感對祖國對社會產生敬畏與崇拜,才能安詳地沉浸其間享受美妙的人生。

記得,西北老家每逢年節,人們做好了飯不但要分給家禽一些,還要在屋頂、樹梢和戶外象徵性地放置一些,與自然界的動物們一起分享人間的飯,即使在困難的歲月,也不會過分吝嗇。

還記得,過年的時候,人們還要給牛棚驢圈甚至是雞舍狗窩裡貼對聯,牛棚上是「牛羊滿圈」、 驢圈上「槽頭興旺」……雞舍上是「雞鴨成群」……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一時真的難以說清,卻想到了這樣一句話:空中無鳥來,胸中即無鳴。

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有一層重要的意思,即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要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西北老家置於房頂、樹梢和戶外的那些飯,夾帶著泥土的氣息,從歲月的深處悠遠地走來,暖人胸懷的香氣仍在。

有了這層意義上的理解,就不難明白,如今城市裡的年怎麼會漸漸變味——在這個鋼筋水泥的世界裡,人們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空間中,平日裡人與人的交往利益的關係越來越重,即使年關,也不得不違心地與領導或者那些產生過多少真誠關聯的人喝上幾杯,在有時不得不送給孩子的壓歲錢以及各式各樣的禮品盒中,將人情這樣寶貴的東西變得世俗而且無味。


甚至,人們淡忘了頭頂之上與自己時刻相伴的「神明」,以及那些已經離塵世而去的逝者,在年關,非但沒有「邀請」它們前來同樂,甚至沒有勇氣或者機會在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中,表達對於生命的祈福和對自己的美好期望,一天天變得冷酷和麻木。

當年的腳步走過古老的村莊,我看到虔誠的老農在爆竹的聲響里無遮無攔地跪了下來,他們在家人團聚的時候,不但將自己的老祖宗請到家裡過年,甚至連天地間的「神」也請來了。那一刻,年,不僅僅單是屬於他們個人的,自然界的生靈萬物也在他們的聲聲祈福中變得和諧而且安詳,正是在這種氛圍里,他們歡笑、歌唱、舞蹈,把年過成了年,讓年有了味道。


記得,在老家西北沿黃一帶,除夕夜裡,人們並不吃餃子,而是吃一碗香噴噴的長壽麵。上善若水,在活著的年年歲歲里,我願用近於「道」的水給你煮一碗面,並祝您健康長壽、幸福平安!(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5lY3G8Bgx9BqZZI69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