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紀錄片《端牢中國飯碗》如何講述氤氳著煙火氣的宏大主題

2022-09-18     影視前哨

原標題:看紀錄片《端牢中國飯碗》如何講述氤氳著煙火氣的宏大主題

導讀: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用僅占世界9%的耕地面積和6%的淡水資源,生產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糧食,養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實現了由「吃得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紀錄片《端牢中國飯碗》展示了十年間中國在糧食安全領域取得的成就,才有了百姓吃飽吃好的生活保障,既有深厚立意,又有日常煙火氣。

文|龍果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日前,大型系列紀錄片《端牢中國飯碗》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反響熱烈。影像立足於糧食安全這一宏大命題,落實到色香味俱全的日常煙火氣,以生動化具象化發揮科普作用,用平實而溫暖的故事觸動觀眾內心,繼而闡明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背後的「中國奇蹟」。

數字化、可視化,

抽象主題探尋具象表述

「端牢中國飯碗」是一項宏大的工程,耕地、種糧、培育、收穫……這些字眼對於大多數觀眾,尤其是生活在都市當中的人們而言略顯陌生。如何以更加生動、具象的形式讓觀眾理解保障糧食安全的必要性,了解耕地有限、糧食需求大、自然條件影響、技術亟待發展等現實問題,紀錄片在表述方式上不斷打磨。一方面,影像運用了大量的數字,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到中國人對於糧食的需求量之大。例如,第一集「守護耕地」開篇,表述了武漢的一家普通麵館3天就能賣出3000份熱乾麵,需要一畝耕地產出的小麥;桂林人每天消耗的米粉高達50萬斤,約等於200餘畝稻田的全年產量……司空見慣的日常細節里不僅藏著「粒粒皆辛苦」的珍貴,更是突顯了人們對於糧食的巨大需求。

此外,影像輔之以圖表、動畫等形式進一步增加可視化。紀錄片用航拍和動畫技術呈現了河南安陽14萬畝的農田灌溉技術,在俯視視角下,130多公里的溝渠、570多公里的管道及1277眼機井形成的灌溉網被清晰呈現,觀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這樣一項工程的規模之大、技術之精細,雖不能身臨其境卻也真實可感。

《端牢中國飯碗》力圖將糧食安全這樣的「國之大者」講透徹、講細緻,除了要將政策法規、權威專家解讀融入其中,更是要將抽象的內涵、現狀、規模、意義等內容變得簡單易懂,數字化的直觀、可視化的生動讓影片更加貼近觀眾的收視偏好,以觀眾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科普。

刻畫細節、講述故事,

解構宏大主題深入人心

圍繞「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將大主題進行拆解,以故事化細節化的敘事模式展開講述。在守護糧食安全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當中,影片在大背景、大政策、大走向之上,穿插了許多平凡的英雄、鮮活的故事,正是無數個不凡的個體,共同守護了中國百姓的「飯碗」。

例如,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柏友林和同事為了核實山坳中的一小塊耕地相比與前幾年為什麼縮小了,他們寸土必爭,耐著蚊蟲的叮咬、給膠鞋捆上膠帶,步行三小時進行了實地考察;劉小京帶著團隊治理鹽鹼地,每年行程5萬公里,如今鹽鹼地產出的作物足夠他們團隊吃上豐盛的餐食,二三十年前需要自己帶乾糧來面對鹽鹼地的一片荒蕪的情景已經遠去;何雪明和同事在夏季需要冒著酷暑高溫,爬上45米高的鐵塔,維護塔上的高清攝像機,保障它們能全天候監測耕地……保證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這些目標想要真正地惠及百姓,需要通過無數奮鬥著的勞動者以智慧和堅守來實現。《端牢中國飯碗》更加注重將鏡頭聚焦到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去捕捉他們不凡的閃光點。

紀錄片以講故事的方式,以動人的細節為縮影,展示祖國各地、各行各業如何落實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以點帶面,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讓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走進更多觀眾的視野。

前沿技術、溫暖底色,

共同築牢百姓幸福生活

《端牢中國飯碗》以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農業發展傳統為開篇,講述現代農業的技術與成果,展現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如今,我們沿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讓中華民族飯碗越端越牢,日子越過越好。例如,嘉祥縣訂購的儀器「雷震子」,用於第一時間發現耕地違法現象,自動識別地面可疑形態,有了「雷震子」保護75萬畝耕地,執法人員不再需要徒步去進行巡查,大大提高執法效率。黑土地保護工程、引水上山工程、智慧農業管理平台等一系列技術讓新時代農業更加高產高效。紀錄片聚焦農業發展的技術特色,讓觀眾感受農業現代化的力量。

與此同時,《端牢中國飯碗》也在技術的發展之中,渲染人文關懷的溫暖底色。例如,安化縣計劃修建抽水蓄能電站,但起初的方案需要占用很大面積的耕地,這也牽動著當地農民的心,彭湘權和團隊經過多次勘察,修改30多稿方案最終以打通山體、修建隧道的形式保護了耕地,當地百姓不需要失去耕地、背井離鄉。紀錄片注重記錄百姓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政策、技術以及無數工作者付出所得,是風吹麥浪的麥香味、是原本貧瘠的土地上開滿了馬鈴薯花、是鹽鹼地上的蔬菜瓜果……保障民生、端牢飯碗,既需要前沿技術,也需要人文關懷,二者的結合讓百姓與土地的情感深深連結,續寫屬於糧食安全、百姓餐桌的新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4636b067dd6133aa74c6c4e725cbd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