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不斷「更新」觀眾歷史存檔的節目憑什麼「生命力拉滿」?

2024-06-19     影視前哨

導讀:在一個個「人」的故事裡,看到歷史發展的痕跡。

文|三木

「我今年的『寶藏節目』,既有對宏大歷史和重要人物的觀照,也有『碌碌有為』平凡人的日常書寫,還有古代中國詩意、絢麗的格調氛圍,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直指人心」……6月1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首檔聚焦簡牘的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圓滿收官,不少觀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追更節目的收穫,以及對下一季節目的期待。

節目全網累計收穫401個相關熱搜熱榜,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超12億;全網視頻播放量超1.1億,其中央視頻節目專輯播放量累計超3951萬。節目不僅激起廣大年輕人對簡牘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推動簡牘學「化冷為熱」,也實現了對文物活化的影視化路徑探索,凸顯總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文化擔當。

以人為核心,

真實人物「還原」生活圖景

最後兩期節目,《簡牘探中華》選取居延漢簡部分記載,以目前出土居延漢簡最多的候官——甲渠候官為切入點,揭秘漢代烽火制度的精妙和屯戍制度的智慧的同時,也勾勒出一幅鮮活生動的漢代邊塞生活畫卷。

雖然節目打開的是一扇扇探尋歷史的「大門」,但它並沒有陷入對歷史的宏大敘事之中,而是以「於日常中見久遠、於細節處見宏大」的思路,用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經歷,將一段段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娓娓道來。

無論是通過演繹置嗇夫「弘」在懸泉置的成長經歷,承上啟下地展現古代絲綢之路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繁榮景象與歷史傳奇;還是讓漢吏「敢」以自下而上刑法改革的親歷者身份,參與到收人律廢除的相關事宜之中,從而回顧中華傳統法律文明的初心和本願;或是通過西漢初期醫者「弓」攜醫書入蜀地傳醫授道的生活細節,展現出「醫者仁人之心,中國之心」,都讓這些正史中少有記載的人物再次被世人看見,也走進了觀眾心裡,成為聯動時代脈搏的平凡而又特別的生命個體。

同樣走進觀眾心裡的,還有簡牘中各種「出乎意料」的記載,通過節目訪談,書於竹木上的「舊識」變「新知」,進一步加深觀眾跨越時間的共情。觀眾會發現,出土於張家山漢墓《引書》中記載的「導引」就像古代的廣播體操;「扁鵲」並不是具體的人,而是古代良醫的代稱;原以為簡牘上都是文字記錄,沒想到也有「手繪漫畫」……能夠看到,《簡牘探中華》在內容選擇上,同時具備嚴肅性與趣味性,以微觀視角感染觀眾、喚起大眾興趣,由此找到文化節目與觀眾血脈相連、文脈相通的古老智慧和精神力量。

而整季節目以秦簡到漢簡的歷史發展為順序,不僅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精準解讀「更新」著觀眾的歷史認知,更兼具人文溫度,讓觀眾透過歷史迷霧真切感受古人的生活。正如清華大學歷史系暨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侯旭東所說:「我們期待中國簡牘學能夠持續發展和創新,研究成果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和普及,讓更多人了解簡牘的故事,感受歷史的厚重與魅力。」

唯創新永恆,

情景演繹「再現」歷史高光

《簡牘探中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節目創作團隊在總台對大型文化節目創作愈發駕輕就熟的過程中,從未改變以持之以恆的創新能力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魅力的初心。

《簡牘探中華》的創作巧思就在於「實地探訪+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的巧妙融合,共同支撐起古老簡牘探索的文化與藝術空間。節目通過創新敘事手法,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結合達到新高度。

回顧整季節目,《簡牘探中華》造就的一個個歷史「高光時刻」,令無數觀眾動容。從縣令「祿」拚死剿滅盜賊,用生命保護遷陵百姓安危;到創作出銀雀山漢簡主人「司馬韜」的形象,讓其攜手軍政「楊仆」穿梭歷史長河,串聯起《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主要內容與哲學思想;再到《雲夢睡虎地秦簡》里最後的跨時空「團聚」,把「家」和「國」連在一起……

這些豐富的情景演繹不僅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禁錮,藝術化地再現簡牘中所記載的人物、事跡,讓觀眾與歷史「相遇」,更因其提綱挈領的呈現,讓歷史中微小卻不可或缺的平凡人物,以可視化的呈現真正實現「貼近千家萬戶」。

與此同時,節目又把歷史與現實勾連起來,讓觀眾在知來處的同時,跟隨節目共同思考今日之中國。如《雲夢睡虎地秦簡》中「喜」接過父親手中的筆續寫《編年記》,在傳承中記錄時代、書寫歷史,正如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在節目中所言,「中國人自古就是和自己的民族、國家綁定在一起的。」

《簡牘探中華》實地探訪部分,更是聚焦各大簡牘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對外公布出土於漢代酒泉郡長城烽燧遺址的一批漢簡,雖然數量不多,但記載的內容卻涉及漢代酒泉塞防的兵器管理、文書傳遞等諸多方面;首次發行銀雀山《孫臏兵法》英文版,兼具學術性、科普性和藝術性以滿足更多人需要;以及啟動一百冊《中國簡牘學文庫》編纂項目等,推動中國簡牘學發展迎來新的「高光」,也為古代歷史研究提供新切口。

續文化薪火,

破圈傳播「上頭」更「上心」

在中華文化更加蔚為大觀,中華文明無比光彩奪目的當下,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更好地延續?強化對觀眾的親近感和感召力,逐步完成從科普到喜愛,再到傳承的命題鏈路,是當前電視文藝創作走出「科普」的初級使命,也是文化節目創作創新應有的題中之義。

於是,我們在《簡牘探中華》看到節目以「牘」述典章,擴散出破圈層的影響力。來自軍事、中醫、影視、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紛紛展開針對性解讀。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陳偉認為,節目又一次在古代經典的詮釋、傳播方面作出全新嘗試,「這將為簡牘學的大眾傳播創造新的契機,為文化傳承開闢新的空間」。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節目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又一高價值的『示範樣本』。」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薛國安評價,「節目一層層探秘中國兵學文化密碼,實屬守正創新的大手筆,文化自信的大製作,有力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憑藉新內容、新呈現,《簡牘探中華》也在簡牘學之外,實現更具傳播價值、文化價值的新表達。正因如此,節目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建立起「我」與文明的血脈聯繫,主動走進博物館打卡學習,近距離感受簡牘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簡牘探中華》的講述並沒有沉浸在對歷史的回望與追溯中,而是以「微視角」探尋「大時代」,用平凡百姓「小我」講述國家「大我」故事,把文化傳承、家國情懷、文脈賡續等宏大主題匯入一幅幅中國故事的精彩畫頁,給當下以思考,也對未來以展望。

《天回醫簡》帶領觀眾一探中華傳統醫學的發展歷程,感受中華醫者「極微極精,以觀死生」的審慎態度與仁愛之心;《懸泉漢簡》在「大漢不老,懸泉不老,我們不老」的真摯情懷裡,看到真情的奉獻與堅守的力量……隨著簡牘逐漸為更多世人所知,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相信:簡牘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密碼,不僅書寫在竹木上,更要留在生活里,讓民族的根與魂以此為媒,代代傳承。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隨著節目收官,觀眾在社交平台中的聲音既有不舍,更充滿期待:不舍這檔「寶藏節目」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直指人心,期待簡牘煥發出新的光彩。而這種感染力、創新力、傳播力,既是《簡牘探中華》給文化節目帶來的全新表達,也是當下文化節目將「生命力拉滿」的赤誠之心與文化自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1e8711e1368618bdc222eb9390c3c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