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繁星(富書專欄作者)
看到一個視頻。
博主在咖啡店給女兒講作業。
講了好幾次,女兒就是不懂,氣得她火冒三丈,朝女兒吼道:「教你八遍都不會,怎麼這麼笨,別寫了!」
吼完她就起身離去,留女兒自己在那。
過了一會,她回去看到一個年輕女孩正在給女兒講作業。
她發現,小姐姐講題的時候很有耐心,女兒聽不懂,會再講一遍,直到女兒聽懂。
這不禁讓她反思,不知何時起,她對女兒的溫柔消磨殆盡,滿眼只有孩子的缺點,還不如一個「外人」有耐心。
她的反思,這讓我想起一句話:距離產生美。
不論任何關係,都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才有足夠空間去欣賞對方的優點。
而父母最容易忘記這件事,就導致離孩子太近,給孩子的缺點戴上了放大鏡。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用「外人」視角來看孩子。
父母不拿自己當外人
親子關係容易失衡
電視劇《虎媽貓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女兒茜茜主動要求想寫日記,媽媽幫她買了新的筆記本,並鼓勵她隨便寫。
誰知,茜茜寫好日記後,媽媽竟像檢查作業一般,幫她糾正錯誤,要她改正。
一番操作,搞得茜茜很不開心。
她疑惑道:「爸爸不是說日記是屬於自己的秘密嗎?為什麼媽媽可以看?」
茜茜媽媽卻不以為然,覺得你都是我生的,有什麼不能看的。
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翻開的是茜茜的日記,打破的卻是茜茜對她的信任。
後來,茜茜為了應付媽媽,乾脆寫兩本,一本自己藏起來,一本給媽媽看。
網友@志豪 分享,自己父母一直沒啥邊界感,什麼都要管。
小時候沒辦法,只好忍著,工作了,拿到工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了出去。
他以為這樣就能獲得自由。但後來發生一件事,讓他和媽媽差點斷絕關係。
當時,媽媽知道自己有了女朋友,就偷偷來出租屋找他(媽媽有備用鑰匙)。
那會才早上7點,他和女友睡得正香,媽媽突然進入,拉開被子,大喊一聲:「起床啦。」
女友嚇得尖叫不止,事後,女友和他分了手。
但媽媽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反駁兒子說:「你從小什麼樣我沒見過?我不就是想給你們一個驚喜嗎?」
作家明天在《父母界限》中寫道: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舒適,是因為彼此都很知分寸的保持了這個界限,不踩線,不越線。」
父母與孩子亦如此。
很多父母愛孩子過切,從不拿自己當外人。
他們打著愛的名義,肆意干涉,踐踏孩子的領域。
當孩子感到不被尊重與理解,時間久了與父母之間心生嫌隙,親子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兮兮。
父母把自己當「外人」,孩子更自立
曾在《豆瓣佛系父母聯合會》小組看到這樣一個分享。
網友@一諾媽 說,自己因病需要住院一個月,只好將兒子託付給朋友照顧。
那段時間,她擔心兒子在朋友家裡,會添麻煩。
因為兒子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理能力極差。
沒想到,她出院後,接回來的兒子仿佛變了一個人。
不僅會主動收拾自己的房間,還會幫她分擔家務。
她滿臉疑惑,忍不住給朋友打電話問,是不是有什麼神奇招數。
朋友不以為然地說:「沒有啊,我就是告訴他,我不是你媽,沒時間照顧你,你自己管好自己。」
聽完朋友的話,她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平時太不把自己當外人了,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幫,才導致兒子不夠自立。
反而是朋友,明確自己的「外人」立場,讓兒子知道,萬事只能自己來,一下子給他鍛鍊到位了。
有人說:孩子的成長,藏在父母一次次地退出里。
大學畢業那年,我想去上海找工作,家人都反對,因為在他們眼裡,我還是那個照顧不好自己的小姑娘。
但當時的我,一心想出去闖闖,爸媽拗不過,就放我走了。
那時,他們每天都給我電話,怕我過得不好,總是想勸我回去。
直到第二年,我攢了點錢,帶爸媽去廈門玩了一周。
當時爸爸的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
他說:「我女兒以前東南西北都不分,現在竟然能自己帶著我們在廈門逛來逛去了。」
那次旅途之後,他們再也不喊著要我回老家了。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做得太多。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像是放風箏。父母愛得太深,總捨不得放線,但越捨不得,孩子越飛不高。
殊不知,放風箏的秘訣便是:慢慢松一鬆手中的線,才可以讓它飛得更高。
父母學會「置身事外」,讓孩子經一經風雨,才有機會見彩虹。
做「局外人」,也要掌握方式方法
主持人孟非曾說:「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得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養孩子的路上,父母學著收起自己控制的手,像個「外人」一樣,給孩子更多空間與時間,可以讓孩子更獨立。
不過做「局外人」也需要方法,下面幾個方法可以參考。
1、適當「懶惰」,給孩子成長機會
閨蜜家兒子,簡直就是大家的「夢中情娃」。
小小年紀,不僅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還時常主動幫閨蜜做事。
問起閨蜜養娃秘訣,她說就一個字「懶」。
別的父母,眼裡全是活,不等孩子幹啥,手腳麻利就給解決了。
她不一樣,打掃衛生時,跟兒子說:「哎呀,媽媽好累呀,你可不可以幫忙呀!」
一來二去,兒子被她鍛鍊的特別自立。
有人說:勤奮的父母養出懶惰的孩子。
反過來想,會「偷懶」的父母,給孩子更多鍛鍊機會,養出勤奮的小孩。
2、尊重孩子想法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陳小春因沒耐心,大聲吼叫兒子Jasper。
面對春哥的吼叫,旁人都嚇一大跳。
但Jasper卻鎮靜地問爸爸:「你可以不生氣了嗎?」
一句話,讓小春哥冷靜下來,並及時跟兒子道歉。
彈幕上,網友都說:「Jasper好勇啊。」
其實,Jasper的勇敢,跟應采兒平時的教育脫不了關係。
她很尊重Jasper的想法,不會因為自己是媽媽,就幫孩子做主。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尊重孩子是培養教育孩子最大的前提。
教育孩子的時候,給到孩子尊重,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獨立人格。
3、及時鼓勵,培養孩子自信心
海倫凱勒曾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侄子之前數學很差,每次考試都不及格,嫂子著急得不行。
但今年,嫂子開心地跟我說:「今年哲哲數學考了89呢。」
如此大的變化,家人都很驚訝。
跟侄子打電話才知道,他們今年換了一個數學老師,又溫柔又會夸人。
老師不僅不嫌棄侄子基礎差,還總是誇他,即使他做對的只是一道很簡單的題。
這讓他一下子信心爆棚,對數學也產生了興趣。
自信心是孩子的底氣來源,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會收穫意外的驚喜。
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不得不承認,父母與孩子一開始就指向了分離。
既如此,我們應該後退一些,再後退一些,守住和孩子之間的界限,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幫助孩子早日獨立。
也希望我們的孩子,獨立又自主,一路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作者簡介:繁星,富書專欄作者,文章:爸媽精讀,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