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願安康┃美好生活「粽」有千般好:「致敬生活歌盛世,賡續傳統永流芳」

2024-06-10     墨香茶謠

漁家傲 • 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嗎?

端午不能祝福「快樂」,要祝福「安康」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

既是一個祭祀的日子

更是一個悲壯的日子

所以,不是所有節日都可以祝福「快樂」

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端午節的前身,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史稱百越族)對天象的崇拜,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以龍為部族的圖騰,崇拜龍的祭祀延伸到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為了紀念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的屈原,後人將每年的這個日子定為端午節,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因為據說他們也是五月初五去世的。

(一)屈原投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後來,賽龍舟、吃粽子和飲雄黃酒便成為端午節的「標配」習俗。

(二)曹娥投江

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三)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賜伍子胥自殺,並于于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祭祀伍子胥。

(四)時令節氣的來源說

農曆五月天氣濕熱多病毒疫疾, 蛇蟲繁殖「五毒盡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如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和艾草、拴五色絲線、掛五毒圖等傳說有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祝福安康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五)惡日禁忌的說法

漢代的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

隨著端午的不斷演變,端午食粽也成為了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親朋相聚和美的寄託。

事實上,粽子又稱「角黍」、「粽籺」、「筒粽」,最開始粽子是用來祭奠先祖和神靈的,後來被演化為端午節慶的重要食物,也被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常見的基本是甜咸兩類口味的粽子,北方可能偏甜口多一些,像小棗粽子、豆沙粽子。南方多是蛋黃、鮮肉等咸口的粽子。

今日端午,請祝安康,不妨認真地享受一顆粽子,不需要糾結口感的甜咸,只為美好生活「粽」意:一半致敬傳統,一半致敬生活!

圖文綜合自網絡

品讀┃《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寫首端午節的詩歌》 文 / 四知堂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之端午詩話

傳統民俗:端午節的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04e0559f61f42d3e75d11e164c3e118.html


早安心語

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