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喪葬文化由來已久,從漢代開始流行「厚葬」的習俗,大到天子,小到平民,都喜歡在死者的墓葬中放一些陪葬品。陪葬品有許多種類,經過時代的發展,許多已經形成一種制式,寄託著人們對死者的祝福與願望。
在開封博物館的二樓,可以看到一堆青色的瓷瓶,高約兩尺,整體看起來很「瘦」,唯下半截大肚圓足,瓶身接近瓶頸塑有雲朵佛像,游龍神龜,瓶蓋為錐形,頂端塑不知名的鳥類。
兩個瓷瓶造型相當,雖有細微差別,但一眼就能看出,兩個瓶子是一對,之所有細小的差別,多是由於工藝原因,博物館給它們取了個名字叫:「南宋影青皈依瓶」,說是「皈依」,其實這兩個瓶子跟佛教並沒有什麼關係,它們本身就是「冥器」,屬於墓葬的陪葬品,有個統稱的名字叫「魂瓶」。
「魂瓶」這兩個字不由讓人浮想聯翩,事實上它們並不少見,在三國和西晉的墓中經常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魂瓶,宋代墓葬亦有大量出土,每一件文物都有其歷史價值,魂瓶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從魂瓶上的雕琢可以猜測出墓穴的年代,漢、三國兩晉時期的魂瓶,表面多是雕塑閣樓飛鳥,樂伶廊廡,宋代多為女官雕飾。
此外漢代的魂瓶體型較大,多為平底,高寬比例相對較小;宋代更趨向於瓶狀,圓足居多;元代則更有特色,有的是人首堆塑,多是人物造型方,而魂瓶的出土,因此魂瓶的出土,對於那些沒有墓志銘,無法斷代的墓葬說,有著斷代上的指導作用,甚至可當其佐證。
許多人非常好奇,魂瓶既然是瓶子,那裡面到底裝些什麼?難道是骨灰?其實這個問題想想便不難排除,古人講究入土為安,死後要留全屍,因此中原地區多是土葬,有關魂瓶中裝著什麼東西,下面我來看一個傳說。
伯夷和叔齊這兩位歷史人物許多人都熟悉,據說二人忠於殷商,曾勸說武王伐紂無果,誓死不食周糧,西周建立不久,二人餓死在首陽山上,人們念起忠心,便在二人的陪葬平中放了一種叫做「五穀囊」的器物,魂瓶由此出現。
在《喪服要記》中也曾提到過一個故事,說春秋時期,路過的君主魯哀公為父親舉行葬禮,因為沒有在陪葬品里放「五穀囊」而被孔子責問,魯哀公辯解說:「五穀囊陪葬,始於伯夷叔齊,他們都是因為不食周糧餓死,怕他們魂魄飢餓才放在五穀囊,而我的父親含著肉脯而死,為什麼要用它?」
可見「五穀囊」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陪葬品,是一種貯糧的器具,其中裝著的是五穀雜糧,而「五穀囊」正是「魂瓶」最早的起源,誰能想到最初「魂瓶」里裝著的竟然是糧食?不得不說很令人意外。
拋開封建迷信,「魂瓶」其實也有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古人有點好東西總喜歡埋在地下,還特意製造冥器,作為現代人許多人都想不通,但正是因為這種習俗文化,才能使今天的我們看到幾千年的燦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