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新城的這條小河,曾經竟如此輝煌!

2019-05-03     古淮河西遊記文旅區

在淮安生態文旅區,有一條不起眼的小河緩緩地流過,名叫小鹽河。但是,就是這條小河,卻有著輝煌的歷史

它曾經是與黃河、長江並列的古淮河主水道;黃河奪淮入海後,它又是黃河的主水道;黃河改道北上後,它又成為運鹽的重要河道。

在歷史上,淮河洪澤湖以西幹流大致與今天的淮河相似,洪澤湖以東和今天大不一樣。當時淮河經淮陰向東,自草灣(古淮河濕地公園附近)急轉向南,經缽池山東側南下,通過大王莊,直抵河下,繞淮安城轉東行,再北折往漣水向東入海。

明萬曆前淮(黃)河走向

黃河奪淮後,北來黃河之水也由淮河下游向東疏泄。一河承兩河之水,經常泛濫成災。明萬曆四年(1576),因為大水直衝淮安三城,當時的漕運總督和淮安知府等,在徐楊築老壩堵住黃河主道,使淮河從自已沖開的支道轉彎往東北去了,就是現在的樣子。

古淮河從原老壩附近轉東北

老壩築了以後,小鹽河就成了與黃河隔斷了的內河,水流平緩,極適於鹽船行駛,兩旁河灘寬闊,也適合開客棧建鹽倉庫,小鹽河逐漸變為運鹽的重要河道,所以人們稱為鹽河。當年淮北各鹽場的鹽,往南渡過黃河,到達老壩,進入小鹽河,經板閘直抵河下。

小鹽河北端,老壩村(2005年)

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黃河在老壩決堤,河水順小鹽河道南下直衝淮安三城,城中水漫到屋檐。當時在小鹽河兩岸被淹的鹽大約有20萬噸,鹽商損失慘重。

1855年黃河改道後,小鹽河慢慢的淤塞起來,在2005的衛星地圖上,仍可以看到歷史上小鹽河的河道,北起老壩村,經三壩、黃元、毛渡、山頭、板閘至烏沙乾渠。

小鹽河河道,三壩村(2005年)

後來隨著城市的建設,小鹽河開發區富淮路以南河段保留了下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vOYHmwBmyVoG_1Z1v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