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的靖邊「活埋親母案」

2020-05-09   國際在線陝西頻道

原標題:母親節前的靖邊「活埋親母案」

5月10日就是母親節,大家都在想著如何給母親選禮物、送驚喜、表達愛。

而在榆林靖邊,卻發生了一起「活埋親母案」,像一場現實題材的諷刺劇。

5月2日,58歲的馬某,用手推車,將79歲的母親王某從家裡拉了出去,活埋在離家2公里外的一處廢棄墓坑內。

事情發生後,引得一片譁然。

根據警方披露的作案動機,靖邊縣公安局一位辦案民警透露,嫌疑人馬某稱因老人摔了一跤後喪失了自理能力,自己每次次回家,都會看到母親把屎尿都拉在床上,家裡臭烘烘的,他受不了。

讓人不解的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成為身為人子的馬某「活埋」母親王某的理由。

錯愕下、憤恨下,似乎應該思考,何以至此?

養老,僅憑子女可能不夠

隨著國家的發展,國人的人均壽命也在不斷增加。從1949年的35歲,1957年的57歲,1981年的68歲,2018年的77歲,見證了中國人從饑寒交迫到物質豐富、從缺醫少藥到病有可醫的「華麗轉身」!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數據顯示,截至到2018年末,我國最新的老年人口數據為: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

在「華麗轉身」的同時,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種「老年人的共識」——「老來難」。

在城市,即便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快節奏的生活,也讓子女照顧、陪伴老人成為一種奢侈。而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家,面對老人,總會有一天需要你在單位與醫院間奔波。

在農村,60歲以上還在從事各種農活、打工的老人不在少數,隔代撫養(爺爺奶奶撫養孫子孫女)成為常態。更多的是老人為年輕人分擔,而不是年輕人讓老人享天倫之樂。

被埋母親王某的遭遇,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當下的家庭養老問題。

在國家提出的「老有所養」體系下,應鼓勵有能力的社會機構和更多人投身養老事業,加大對民營養老機構、長者社會服務組織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運營資金、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協助,鼓勵民間資本與社會服務組織間的多領域合作。

即便子女無法贍養老人,也能通過政府兜底、社會力量,讓老人有個去處和依靠。

若想避免此類事件,不能只靠道德約束,因為無法用道德保障生活的尊嚴。這恐怕需要更大的社會投入,拉老人一把,僅憑子女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

馬某如果被判刑,母親以後怎麼辦?

母親的偉大,在於愛子女如生命。

「被埋母親」王某在墓坑裡整整度過了近70個小時,直到獲救。但據村民說,王某被挖出來後,曾無意識地說過,「是她自己爬進去的。」如今,仍在病床上的王某開始擔心兒子,她害怕兒子被送進監獄。」

如今,馬某也對自己的行為後悔萬分。我們當然也不願意相信馬某就這麼心狠,沒有踩實的土,或許也是馬某掙扎的內心吧。

母親得救,大兒子被抓,似乎事件告一段落。但轉了一圈,老人家還是要面臨誰來贍養的問題。

經民政部門對老人家進行的入戶調查,王某的家庭條件不好,家中三個兒子,除馬某外,二兒子是低保戶,另有一個兒子在甘肅,目前其他家庭成員的情況還在核實中。

從整個事件來看,馬某的妻子是個好兒媳,應該是願意承擔贍養王某的責任。同時,當地政府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幫助。

「活埋親母案」是一面鏡子,照進現實的你,反思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要做身為人子該做的事,無論生活多麼艱難,都要傾儘自己的愛,去愛自己的家人。(作者 柳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