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與孩子保持美好的距離

2020-12-06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與孩子保持美好的距離

有人曾說,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因為有自由才會有成長。

據說德國有一個傳統,過了18歲生日的孩子要獨自出門遠行,這幾乎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成人儀式。

我的作家朋友程瑋在德國生活多年,對此有親身經歷,頗有些發言權。當分別20多年後讀到她的新書《風中私語》,我感到特別興奮,因為我急於看到這位兒童文學作家怎麼談教育,尤其是在她旅德15年又與兒子一起成長之後。

在我看來,就兒童教育而言,德國的經驗是特別值得借鑑的,可惜,中國對德國教育的介紹極少,似乎有言必稱美國的態勢。

《風中私語》的第一輯《漸行漸遠的孩子》就是專門談中德教育比較的,加上程瑋愈加成熟的自然幽默的敘述風格,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

據程瑋介紹,在德國有一個傳統,一個人在過了18歲生日以後,要獨自出門旅行一次。要爭取用最少的錢走最多的地方,並且在外面儘可能待很長的時間,以便認識世界,體驗人生,學會獨自生存的本領。

有句話把這樣的旅行概括得很形象:出門時是個孩子,回來就是成人了。這是人生的第一次冒險。

多少年以後,每個德國成年人都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向自己的女朋友、向自己的孩子講述第一次獨自旅行的故事,花了如何少的錢,走了如何多的路,受到什麼人的幫助,受了什麼人的欺騙。這是可以一生一世講述的故事,這也是可以在家族裡世代相傳的故事。

如果一個孩子出門沒幾天就往回走,這將成為他和他父母終身的恥辱。

說到這裡,我估計許多中國的父母都會生出一些感慨,因為我們一般都不忍心或乾脆說不敢這樣做,甭說18歲,就是28歲也不太可能這樣做,所以,中國盛行「啃老族」,盛產「30歲的兒童」。

實際上,如我在寫關於中日少年的《夏令營中的較量》時表達的一個想法,絕不是中國的孩子不行,而是中國的教育有問題。

那麼,作為一個愛心滿滿的母親,程瑋又是怎麼做的呢?她坦率地說:

「轉眼到了我的兒子徐果第一次單獨出去旅行的時候。我按常規給了他很少的錢。我沒有過問他的旅遊線路,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他千萬不要因為沒有錢而中途返回。臨到他出門時,我忍不住說,你真需要錢時,就用卡取吧,不要太節約。話剛說完,我心裡就後悔得要死。

原來我不由自主地又墮落到了中國家庭婦女的境界。不要太節約,難道要讓他當敗家子才舒坦?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一到孩子成人,就把那愛深深地藏起來。

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成年人,他要走向世界。他會經受困苦,他會經受磨難,他還要養家餬口,那是他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註定不能守護他一輩子,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放手。」

這就是成長中的中國母親的典型心態,一個在東西方之間行走的教育者的困惑。

程瑋的描述讓我想起了文學大師托爾斯泰的話:「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改變自己。」對於今天的父母來說,這句話實在是值得回味再三的。

陝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學 | 杜天翔

座右銘: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斜槓父母 | 來源

羅天林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lm3OHYBjdFTv4tABF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