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河南曹操真墓現世,陪葬品令人意外,展現了曹操的另一面

2023-12-18     一畫書畫

原標題:06年河南曹操真墓現世,陪葬品令人意外,展現了曹操的另一面

在《盜墓筆記》、《鬼吹燈》等文學作品風靡的同時,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也不斷地刷新觀眾們對於盜墓的認知,「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名詞也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可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這些名詞是哪來的呢?這就不得不提起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

劇照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說一定不陌生,沒錯,這就是對曹操的評價。

而「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在很多小說、散文中,都指向曹操,認為是曹操開創的專司盜墓的「公務員」。

其實,這兩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官渡之戰前,袁紹為了討伐曹操,令「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撰寫的檄文,檄文中將曹操十八代祖宗都劈頭蓋臉罵了一通,其中就提到曹操違反倫理道德,設立盜墓官職,發掘前人的墳墓用來獲得金錢。

有意思的是,當袁紹失敗後,陳琳落在了曹操的手中,按理說,曹操應該會把冒犯他的陳琳五馬分屍,可不僅沒有,而且還高官厚祿地養著,只是笑罵陳琳太不仗義,罵自己就行了,幹嘛還要扯到祖宗上?

劇照

陳琳也欣然接受了曹操的批評,並歸順了曹操集團。

這就很值得探討,一個士族文人,面對這麼一個值得他口誅筆伐的盜墓頭目,怎麼可能會與之為伍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陳琳的檄文有一定的文學修飾,並不一定都是實際情況。

所以在清代史學家毛宗崗的評價中,便稱曹操是被汙衊的,這種傳聞無非是「文人曲筆」。

現在想想,如果曹操真敢這麼干,無異於與全天下的士族為敵,畢竟老百姓的墳墓不值錢,值錢的除了王公貴族的墳墓,其餘的都是世家大族的,這哪個敢挖?

但那個年代,也不是沒有鋌而走險的諸侯,例如董卓,就是誰的墳都敢挖,導致天怒人怨,最終自掘墳墓。

劇照

所以說曹操是因自己害怕報復,而設計「七十二疑冢」並不十分可信,倒不如說是害怕兵荒馬亂,自己的墳被刨。

且這個所謂的「七十二疑冢」也沒有據可考的歷史記錄,僅僅是傳言而已。

傳說曹操下葬時,七十二口棺槨同時從鄴城各個城門出發,向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散而行,沒人知道哪個棺材裡的才是曹操。

根據歷史考察,「七十二疑冢」的說法也並非無中生有,然而指的並不是曹操的陵墓,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北朝的大型古墓群。

「七十二」這個數字只是個概念,就像古人說「三」和「九」一樣,代指多數,並不是實數。

可以說,曹操墓根本就不是什麼秘密,只是宋代之後被人們淡忘了而已,再加上明代《三國演義》的風靡,導致了所謂「七十二疑冢」的說法盛行。

根據歷史查閱,曹操還在世的時候所寫的《終令》上有「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因此,現在所說的曹操是盜墓界祖師爺這種話,全是人云亦云,根本站不住腳,還好在2006年,曹操為自己證明了清白。

2006年春節,河南安陽安豐鄉西高穴村的村民徐煥朝正在家裡過除夕夜,窗外炮聲陣陣,四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奇怪的炮聲響了起來,徐煥朝並沒有在意,以為哪家放了一個火力大的炮仗。

春節過後,徐煥朝去地里澆水,他驚奇地發現,倒下去的水都朝著一個地方流,好好的一塊地沒理由變成土坡啊,他順著水流看了過去,竟然找到了一個一米寬的大洞!

河南自古以來古墓就多,徐煥朝立即意識到自家田地下面,會不會有一座陵墓。

與此同時,當地警方也破獲了一個文物的案子,請專家鑑定了一下,頓時就把專家震驚了——這居然是東漢時期的文物!

剛好村幹部帶著徐煥朝找到了警察,這一結合分析,應該就是徐煥朝地里的那座古墓。

很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潘偉斌就接到了消息,急忙率領一支考古小隊趕往了西高穴村。

可是隨著考古人員不斷勘察,發現這個盜洞斜插陵墓內部,除此之外,還有六個盜洞分散在各處!

事不宜遲,潘偉斌立即組織搶救性挖掘,可在此之前,他們要確定古墓的深度和大小,於是他先是讓人給自己腰上拴了根繩子,因為古墓的深度和空間大小需要計算,尤其是這種年代久遠的古墓,不能按照理論知識從外面直接挖掘,否則很可能造成二次破壞。

潘偉斌拿著手電,被村民和同事一點一點放了下去,大概放了有將近一分鐘,才傳來潘偉斌落地的聲音。

潘偉斌仔細照亮著古墓,當他看到一座破損的門洞、以及門後的大廳時,興奮地快要跳了起來——這種規模的墓葬極有可能是東漢時期王侯的一級墓葬!

在考古隊進行挖掘後,更是印證了潘偉斌的想法。

這座古墓的構造屬於磚墓室,且還是多墓室結合,屬於典型的東漢墓葬,可古墓的整體卻是上寬下窄,不像漢朝及以前四四方方的類型。

潘偉斌立即想到,魏晉時期的墓葬大多都是鐵錘形狀的構造,不過那個時候的墓室大多為單室,兩兩結合分析,這有可能是東漢末期或西晉初期的墓葬。

可那段歷史正是人們熟知的三國時期,能叫上名字的大家也大多耳熟能詳,那麼這座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

我們先從地理來分析,河南古稱豫州,劉備就是豫州牧,相當於河南省的省長,只不過他去了四川稱帝,這塊土地的管轄權一直在朝廷手中,等漢獻帝禪讓曹丕,曹魏名正言順的接下了漢家土地,那麼範圍再次縮小,這個墓主人一定和曹魏相關。

就在這時,考古隊員又在墓室里發現了一些石牌,其中有一塊石牌上刻著「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幾個大字。

東漢末年,曹操被封為魏王,待其逝世後,被東漢朝廷給了一個「武」的諡號,用來表彰其一生的卓著功勳。

魏武帝是曹丕追封父親曹操的帝號,而曹操至死未稱帝,只是帶著王的頭銜,那麼這座古墓竟是曹操的長眠之所!

可令考古隊員猶疑的是,曹操不是有七十二疑冢嗎?這個真的就是曹操墓嗎?

經過多方查驗,考古隊逐步否定了曹操存有疑冢的說法,所謂的「七十二疑冢」只是後來的文人對曹操多疑的性格添油加醋的描寫而已,其實根據史料記載,曹操的《終令》明確交代後人一切從簡,不要珠寶陪葬。

再加上魏晉過渡中也不安定,沒過多久,曹操墓上的祭殿就坍塌了,再加上沒有什麼隨葬器物,盜墓者也不怎麼重視,更何況《終令》又有交代,不讓封土建陵和植樹,朝代幾經更替後,也就沒人知道曹操墓究竟在何處。

可發現曹操墓這種重大事件,還需要更為謹慎才行,如果這個刻著「魏武王」的石牌是盜墓賊從別處古墓中帶過來的呢?或者說這塊石牌是曹操生前賜給哪個逝世功臣的呢?

很快,另一個工作人員帶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早在1998年,西高穴村還出土了一件文物,名為「魯潛墓誌」,根據考古記錄記載,以及魯潛墓誌的拓印來看,這裡確實是曹操墓。

魯潛生於公元271年,當時正是西晉時期,後來又經歷了東晉和後趙,死後就葬在附近,根據墓誌所述,魯潛的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

有了這一證明,這麼一看,此處確實是曹操墓。

確定了曹操墓,考古隊員自然十分興奮,可接下來他們就又開始質疑起來,這真的是曹操墓嗎?一代梟雄竟能如此寒酸?

曹操墓究竟有多「寒酸」?這麼說吧,整個墓葬中一共出土了900多件器物,雖然能夠修復的僅有200多件,可這真的沒有讓人過多惋惜。

因為出土了這麼多東西,居然沒有一個是貴重金屬!

曹操經過多少文人的描繪,在大家心中一直是一個狠辣、奸詐的形象,生活上也是風流成性,而在那個極其注重喪葬文化的時代,皇親國戚、諸侯貴族哪個不是有著大量的金銀玉器陪葬?曹操給自己的準備的明器,不應該更是奢華不已嗎?

事實的殘酷就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不得不讓人們重新對曹操審視起來——他的棺槨中沒有一絲珠光寶氣,陪葬品能算得上金屬的也只有一些鐵器,更別說陶器了,據還原發現,這些陶器一絲彩繪都沒有,毫無裝飾。

前有海昏侯500多件黃金明器,重約120公斤、後有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長188次冪,2498塊玉片,1.1公斤金絲等陪葬品,可見漢朝時諸侯對厚葬的重視程度。

可曹操墓就連警方從盜墓賊手中追回來的文物,也都是些水晶珠子和玉佩而已。

這些東西就算放到現在,也不值幾個錢,否則盜墓賊早就出手了,有了這些發現,曹操整個人變得更加立體,我們也能更全面的來點評這個活在文學作品中勝於活在史料里的梟雄。

可這些證據在一些人看來,仍舊不足以說服他們,所以曹操墓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了2010年。

直到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取得了研究成果,在2013年時,人們徹底相信了曹操墓的真實性。

眾所周知,文學作品會涉及到作者主觀情感的影響,例如羅貫中就極其反感曹操,一心支持代表正統的劉備。

而宋朝時期,由於趙匡胤的出身以及經歷和曹操如出一轍,故而曹操在宋朝還是很受歡迎的,反倒是關羽不怎麼被重視。

就連歷史也是一個能隨意「被人粉飾的小姑娘」,不過科學技術是不會騙人的。

這次課題面向全國範圍內徵集了曹操後人,一聽可能和曹操扯上關係,79個曹姓家族280名男性進行了測驗。

並為了驗證曹操被夏侯氏抱養的說法,又請來446名包括夏侯氏和沒有大型家族的曹氏男性志願者提供靜脈血樣本,最終的樣本數量超過1000例。

於此同時,為了佐證和排查,課題組專家又對全國各地258個曹姓家譜做了全面的梳理工作,依據史書和地方志參考,希望能從曹氏遷徙的過程里找到一些線索。

可等這些工作有條不紊展開時,安陽方面不幹了,他們覺得提供曹操遺骨的風險太大,也不知道是害怕遺骨受損,還是擔心證明了這不是曹操遺骨後,對考古工作及後續工作的影響,總之安陽一直在拒絕復旦團隊的請求。

復旦團隊只好另闢蹊徑,既然你不給曹操的遺骨,那曹氏宗族古墓出土的還很多,只要找到曹操後代的遺骨,就能通過曹操後代遺骨中的DNA和現代曹氏後人的DNA進行比對,利用反推法確定,一旦古代的曹操後人和現代的DNA相同,那就說明出自一個祖先。

還有一個關鍵的信息,那就是曹操一直被頭痛影響,只要從曹氏志願者的血樣里找到了引發頭痛的DNA的染色體,也能確定他們來自同一個父系。

事實證明,現代的曹操後人的DNA與曹操宗族「會稽曹君」的DNA一致,確實都是曹操的後代。

且又將曹操和叔祖父曹鼎的DNA做了對比,雙重驗證確定了曹操家族DNA染色體SNT突變類型一致。

這一發現不僅證實了曹操與當下曹氏人群的聯繫,同時證實了曹操並非西漢丞相曹參的後人,也推翻了曹操本姓夏侯,被夏侯氏抱養的說法。

曹操墓的重大發現,以及曹氏家族的基因比對,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和遺傳學界,一方面曹操複雜的性格得以更全面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有著狠辣權謀的一面,也有著感嘆人間疾苦、節儉的一面。

另一方面,他在死後依然為科學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作為世界上第一次把遺傳基因研究精確到家族、歷史人物層面的課題研究,曹操墓的發現無疑彰顯了中華民族對於家族、氏族的凝聚力、精神力,可謂是功在千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fdd02a8866258ab6a5670646a07ec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