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2023-12-30     劉明寶

原標題: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中國古代,一場思想的風暴席捲而來,那是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初期。儒、墨、道、法等各家學說如盛開的鮮花,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礎。

在這眾多學說中,道家雖不像當時的「大紅大紫」儒墨那般引人矚目,但其在歷史長河中卻是少數被古代王朝當成施政綱領的學派之一。

如今我們談及道家,卻想到了代表著神仙方術的道教。

為什麼道家從主張「無為而治」的政治學說,轉變為一個宗教呢?

這個轉變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道家的根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那時,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巨變,社會結構徹底顛覆,統治秩序被重新塑造。

在這混亂中,各階層為了自身利益紛紛提出不同學說,以求在新時代站穩腳跟。道家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的「無為而治」。

起初,道家和其他同時期學派一樣,只是一種政治哲學。

漢初時期,劉邦等統治者推崇「黃老之學」,即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

這種思想給了國家和民族休養生息的機會,讓漢朝逐漸擺脫了疲弱,走向了輝煌。

然而,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道家的政治屬性減弱。它追求「修身養性」,開始與神仙方術結合,逐漸演變為宗教。

這種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契機卻在東漢時期出現。

在東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為道家宗教化提供了契機。

這導致了道家思想需要與佛教競爭,於是它轉向民間,採取了宗教化的方式。

從政治哲學到宗教體系的轉變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

這一變化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多元而豐富,也為國人提供了本土的精神寄託。它讓道家與儒家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儒家是進取陽剛的代表,而道家則是柔韌迂迴的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f8fa7a7d92a31e5289775c0429d6c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