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大波閨蜜(西南)群里有位小學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說在918相關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中她發現孩子不理解「慰安婦」這個概念,而她自己感到很難向9歲的孩子解釋「強姦」這個詞。
沒幾天,我就看到山西某雙語學校,2名四年級的男孩子長期「極端欺辱」另一名男同學的事情。
熱搜上的詞條用的是「極端欺辱」,不僅有毆打辱罵,還有舔屎、接尿和性侵害……家長說施暴者「中午欺負完晚上欺負」「拿回的小被子上都是血」,這是「惡」的極限!
不完整的「性教育」
根據當事家長描述,涉事男生長期存在對施暴對象的性行為。
這一點完全超出淳樸群眾的理解範圍,同性之間的長期侵犯,發生在這個年紀,換誰不問一句「這個世界怎麼了?」
在社交媒體上,性教育已經屬於「不便深談」的話題了,老中整體社會風氣還是非常保守的,正常的性教育課被家長投訴以後「下架」是常態。
要命的是,性教育讀本可以下架,但青春期不會消失,它帶來的荷爾蒙高峰不會漸弱,「性」始終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其實我們並不是完全沒有性教育的,而是性教育缺乏完整性。
我在網上看到的是,事件中一名施暴者的母親曾經給孩子閱讀過性教育繪本,我去看了一眼,發現那個東西應該叫做「生理衛生基礎」,它和性教育,尤其是青春期性教育還是很不一樣的。
就像那天閨蜜群里的姐妹聊到的,小學中年段確實有「生理教育」存在,但普適的性教育更多是生理常識,講解「月經」「遺精」和生殖器結構——這裡面沒有「強姦」的位置,因為這一套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概念沒有教會孩子「性關係」和「性快感」的基本觀念。
小朋友的認識水平是「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產生了我」,再加上一堆「不要放任性衝動」的說教,這個基礎不足以讓他們知道「強姦」的本質,也沒有說明「性」是人與人的關係,需要放在社會語境中理解。
當然……說起來很容易的事情,做起來總是無比艱難。
對於一線教師來說,他們如何把握教育尺度,既要講清楚「性」的本質,又不引起過量好奇,還要應對保守的家長突然「抽風」,太難了!
對家長來說,自己沒有經歷過完整的性教育,卻要精準拿捏對下一代性教育的尺度,太難了!
《小歡喜》里方一凡18歲,爸爸第一次跟他開口談性
可是,有些事再難也要乾的。
兒童性教育長期不完整,但兒童性教育的需求是完整的。
你不願意教什麼是強姦,自然有現實來教,就像我們80後小時候,學校沒有性教育,自然有錄像廳的黃片、日本「老師」來替代這個生態位——說到底,有些陣地你不占領,自然有人占。
只有文藝片里的錄像廳會一直放文藝片
在性教育受制於整體保守舉步維艱的同時,某些過於激進的思潮又急不可耐地想從娃娃抓起,赤裸裸地想要接觸我們的未成年人,搶在家長和學校意識到以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許多時候,我們卻認為「沒什麼大事」,涉性意識的小卡片都賣到小學門口了,就是有人把頭埋在土裡嘴硬說「你不買不就行了」……
性向是個人選擇,但兒童心智未全的時候向其做某種「宣傳」和引導,這其實算另一種程度的猥褻兒童。
客觀上是很難,但性教育這個高地是必須要占的,因為某些勢力一旦占了以後,他們可不管孩子身上會發生什麼。
我現在很擔心那位被欺負的小孩會性認知錯位,嚴重的話(人格解體),就真的毀了……根本不是對方家長几句道歉能挽救的。
集齊中西教育糟粕的「國際學校」
事件還有一個讓許多家長「破防」的原因是,涉事的這家雙語學校,在當地屬於「高端」教育機構,據說一年學雜費用差不多四萬,在三四線城市絕對不便宜。
這麼長時間的侵害,這個學校的班主任和生活老師會不知道嗎?家長質疑校方故意包庇,助紂為虐。
家長之所以會放棄免費的公立,選擇價格這麼高的寄宿制雙語私立學校,本質上是想花錢買「省心」和「放心」。
一來他們希望自己的精力更多放在工作上,孩子由更專業的人(老師、機構)負責教育;
二來許多「國際學校」看似精英的標籤往往具有迷惑性,偏偏我們的家長很吃這一套,在看到公立教育的弊病以後,第一反應是「多花錢去國際學校」,覺得愛孩子就給Ta更好的環境……
可是「國際學校」就一定做得更好嗎?不見得。
更多時候,某些國際學校空有精英教育外殼,各種「先進概念」玩得很熟悉,理論也是一套套的,但實際管理和具體的知識梳理都不紮實。
最壞的結果就是,孩子把應試教育紮實的基礎弄丟了,沒學到西方精英的高效與創造力,卻把日本的霸凌、美式的「書呆子歧視」學了個遍,屬於是集齊中西教育的糟粕了。
這樣的教育機構,卻一直向家長兜售「先進、完善、專業」的形象,難道不算是詐騙麼?
孩子需要和靠譜父母站在一起!
震驚之餘,我們還有一種對未成年人成長無所適從的迷茫和焦慮。
根據家長描述,她很早就留意到孩子精神恍惚,一天嘴裡一個「變態,有病」,家長還以為是孩子學習壓力大,不斷勸解孩子。
直到後來孩子去奶奶家哭訴,在奶奶不斷追問下才講出具體經過。
受害者時隔兩年,才對父母說出實情,輿論討論「父母在哪兒」肯定是合理的,面對波詭雲譎的現實環境,父母能做的,就是保證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始終在場」,讓孩子知道受了欺負,面對校園暴力或者其他任何問題,父母始終站在他這一邊,會和他一起解決問題。
這樣孩子才願意坦白告訴家長,願意和家長一起去解決問題,這是保障孩子不受侵害的根本方法——可這恰恰是老中家庭教育的最短板。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背不完等身書不許吃飯,是父親永遠對孩子的成就不假辭色,在上世紀末的開放浪潮中又多了一樣毛病,就是崇尚磨礪教育,「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咱們現在知道了,日本青少年負重50公里是假的,美國孩子18歲就不花父母一分錢也是假的,當初那一整套宣傳,真實的部分就很少,但不知道為什麼,「獨立解決問題」仍然是被過度推崇的,「狼爸」「鷹爸」式教育依然有不少追隨者。
人們通過磨礪教育,幻想自己是高居山嶺之巔的鷹,通過把孩子扔下懸崖,鍛鍊出最閃耀的雛鷹……
家長反覆自我感動,沒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獨自面對幽暗是有多絕望……這根本就不是科學的教育思維。
孩子如果什麼問題都能自己解決,那要監護人幹什麼?你可以在一定年齡就不替孩子繫鞋帶,但也必須告訴他,當他自己搞不定的時候還有爸爸媽媽在。
面對校園暴力和霸凌,孩子最好的自我保護,是和靠譜的父母站在一起。
只是不知道廣大的父母做好這個準備沒有。
E姐結語:
成年人對校園暴力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混混堵門要錢」的初級階段,而實際的校園暴力已經「遙遙領先」於我們的普遍認知,形成降維打擊一般的衝擊力,仿佛日韓、歐美的暴力電影照進現實。
即例國外的精英教育面臨同樣的問題,貴族學校中的霸凌、暴力屢禁不止,有錢有勢的孩子肆意發泄的時候手段還更多、更隱秘,歸根到底,德育本身就具有複雜性,再強的教育機構也不能替代家長的生態位。
我個人是不太贊同把年幼孩子放去寄宿學校,離開父母他們當然會被迫變得獨立,只是很多事情發展會變得不可控制,家長在孩子成長中是無可替代的,再專業的機構也不行。
學校有學校的問題,監管上的放任、對學生心理狀態的不關注,都可以被批評,可是父母的「不在場」永遠是比學校的鬆懈更嚴肅的問題。
教育不是打遊戲,不存在「一鍵託管」的好事,孩子的身心狀態都需要父母的關注,而且這種關注,除了父母本身,極難替代。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怎樣可以更好保護孩子?
來評論區說說吧~
上一篇:
港台版「孤注一擲」:涉案高達10億,藝人網紅協助調查
拓展閱讀:
讓孩子把拳頭練硬,就能反擊校園暴力嗎?
孩子眼裡見不得髒東西
-今天頭條の主筆-
你的小仙女E姐,睿智的河馬君,思考的菜籽
值日生:菜籽 美術:樹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