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better」——生物醫藥企業破局之道 | 師友沙龍看點回顧

原標題:「Me-better」——生物醫藥企業破局之道 | 師友沙龍看點回顧

面對長期與疫情共存、國內改革步伐加快、國際秩序重塑的新格局,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唯有聚焦企業核心能力,力推技術創新,才能破局而生,成為適應「新格局」的新物種。

「內卷「加劇——中國疫苗企業如何突圍

全球疫苗行業發展展望

康華生物董事、總經理王清瀚在分享中談到,疫苗普及率增加和新疫苗品種的不斷推出是全球疫苗市場增長的主要因素。按銷售收入口徑, 全球疫苗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275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65億美元,占全球醫藥市場總額的2.8%,年復合增長率為 7.3%。

藥企在新疫苗產品上持續投入,促進了全球疫苗市場的增長。全球疫苗市場預計將於2025和2031年達到809億美元和1367億美元,復合 增長率達17.3%和9.1%。

圖為:全球疫苗市場規模發展趨勢圖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疫苗市場

2020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疫苗市場,所占市場份額為31.7%。規模由2016年的271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753億人民幣,復合增速29.10%;預計將於2031年達到3,835億人民幣,2020-203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5.95%。

「2020年至2021年間,A股疫苗板塊表現搶眼」,王清瀚介紹到,疫苗板塊的這輪牛市起源於2019年開始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對行業格局的整頓,並伴隨龍頭公司重磅管線、新冠疫苗等事件的共同催化。A股生物醫藥板塊有453家上市公司,其中有兩家疫苗企業市值達到千億以上。

聚焦成人疫苗市場和全球化供應

然而,中國疫苗市場在受到資本追捧的同時也在面臨巨大的挑戰。眾所周知,近年來新生兒出生率在急劇下降,而疫苗市場則更多面向「兒童傳染病防治」這方面,因此出生率下降對疫苗產業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加劇了疫苗企業的競爭。王清瀚認為,兒童市場的萎縮意味著企業需要加快在成人疫苗市場的拓展

同時,疫苗企業必須要考慮全球市場的供應。「臨床設計堅實」、「數據完整可靠」是疫苗企業國際化的必經之路。未來,企業出海將考驗企業多方面的能力:

  • 一是對未來流行病的預判能力;

  • 二是企業的研發能力;

  • 三是企業的生產和渠道銷售體系能否符合國際標準和發展方向。

一是對未來流行病的預判能力;

二是企業的研發能力;

三是企業的生產和渠道銷售體系能否符合國際標準和發展方向。

併購整合成為未來趨勢

國際疫苗行業集中度高,很多大型跨國藥企紛紛通過併購整合進入疫苗行業。2020年,疫苗行業國際四大巨頭(GSK,默沙東,輝瑞,賽諾菲)銷售業務收入總計360億元,占全球80%以上。

王清瀚談到,「放眼全球,頭部企業的集中效應非常明顯,那麼未來,中國也會進入這個階段。」2018年,中國有生產牌照的疫苗企業有40多家,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有牌照的疫苗企業上升到70多家。「從全球疫苗行業和生物醫藥行業發展歷史來看,業內普遍認為當前持有牌照的企業數量偏多,所以未來國內的生物醫藥企業(包括疫苗企業),在未來3-10年會迎來一個併購整合的大趨勢。」

從「Me-too「到「Me-better」

——生物醫藥企業破局之道

近十年:Me-too式創新

中源協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李旭以PD-1藥物為例,剖析了當前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新藥研發的現狀——Me-too式創新(仿製藥),即行業內一項有價值的創新必然會引來跟隨者。他談到,歐美同類產品的競爭者一般在個位數,而國內的熱門靶點競爭者則多達兩位甚至三位數,造成了當前生物醫藥行業泡沫虛高和過度競爭的局面。

當然,Me-too式創新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它的失敗風險較低,而且不需要前期的靶點驗證工作。目前很多國內企業的研發費用有限,因此在研發實力和各項能力不匹配的情況下,Me-too類創新藥還是為我國的新藥研發市場帶來了繁榮,但這卻不是長遠之計。

未來十年:Me-better式創新

李旭介紹到,「Me-better」指在仿製中創新,即藥物經過改造之後,其臨床效果比原創藥有顯著提升。隨著我國創新藥產業的崛起,政策的利好也在大力推進創新藥的市場化運作,Me-better式創新開始展露頭角。在Me-better類新藥研發的創新活動中,成功的關鍵是如何運用一些公知、成熟的理論和技術, 規避已有的專利保護去發明比母體新藥更具治療優勢的新物質,從而形成專利新藥

Me-better:

核心是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藥和檢測產品

  • 在十一五「重大新藥創製」專項中申報的化學創新藥物,80%以上屬於Me-better類新藥;
  • 與Me-too式創新相比,由於具有物質專利的保護,Me-better類創新藥的創新程度大大提高。

政府出手,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2022年7月15日,財政部國庫司發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強調了 政府「支持國產,鼓勵創新」的核心思想

(1)進一步支持「國產」:《意見稿》明確,除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外,政府採購應當採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

(2)全國統一,取消「地方集中採購目錄」:《意見稿》明確集中採購目錄以及政府採購限額標準,將全部由國務院統一確定並公布。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只有一個集中採購目錄以及限額標準,全國統一。

(3)支持科技創新:《意見稿》明確政府採購應當支持應用科技創新,發揮政府採購市場的導向作用,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創新產品研發和應用。這將進一步激發國內企業科技創新活力。

產品力成為決勝關鍵

目前,中國人均體外診斷消費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美國每年人均體外診斷消費是中國的13倍,因此 潛在人均消費能力決定了我國體外診斷行業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儘管前景巨大,但行業卻在發生深刻變化,企業的決策也在不斷調整以適應變化。

「十年前沒有集采,企業利潤豐厚,渠道布局顯得尤為重要,誰擁有更多的渠道就擁有更多的業績,」李旭認為,「2022年及以後,由於集采、醫院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渠道的價值和重要性都已經大不如前, 渠道端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

未來,醫院關注的重點在於「產品是否足夠好」,「價格是否合理」,以及「能夠幫醫院解決什麼問題」。對企業而言, 對於產品力的把控是最重要的,渠道布局的重要性將會越來越弱。

最後,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教育中心主任李衛鋒主持了「問答環節」,兩位主講人就校友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研討,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見。

圖為:李衛鋒(上排左),王清瀚(上排右),李旭(下排)

EMBAEMBA、金融EMBABRIEMBACEO

20194

編輯:丹凌

師友沙龍

  • 危•機並存——周延禮談「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山雨欲來風滿樓——新格局下的風險與對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在線講座
  • 肖鋼:疫情下資本市場及未來展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疫情下銀行的新舉措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王忠民詳解疫情後的宏觀經濟影響與分析|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程實:大動盪,大拐點,大趨勢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季昕華:雲計算人工智慧推動中國經濟數字化浪潮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亨利·蒂爾曼:「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挑戰,成績斐然,數字化將成發展關鍵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崔曉波:消費產業如何打贏數字化基建戰「疫」?|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PreIPO投資的影響及企業的轉型努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的市場分析和應對策略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謝清海:新冠疫情如何應影響投資布局?|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保險行業支援防疫工作實踐及業務轉型的探討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沈鵬:從疫情看2020年網際網路健康險趨勢及水滴的普惠實踐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昆仲資本王鈞:銀髮經濟的未來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智慧物流:數字化與人工智慧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校友代表看兩會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柯成興: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數字+合縱連橫,新基建一觸即發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看點摘錄
  • 三大轉換與四個自信| 師友沙龍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師友沙龍特別策劃:現場校友看兩會|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金涌院士:「碳中和」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需求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