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膽小鬼嗎?」,別逼著孩子勇敢,害怕是他們的權利

2023-08-14     老張育兒

原標題:「你是膽小鬼嗎?」,別逼著孩子勇敢,害怕是他們的權利

作為媽媽,你有特別害怕的事情嗎?

答案,一定是有的。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難以跨越的事情。

明明身為媽媽的大人,都會害怕很多事情,為何不允許孩子害怕呢?

「兔子那麼可愛,怎麼會咬人呢?都不知道你在害怕什麼?」

「怎麼膽子這麼小啊?讓你去問下價格都不敢,以後該怎麼辦啊?」

「都這麼大了,還不敢一個人出門。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一個人走路上下學。」

「你說說你,馬上都該上小學了,連自己睡覺都不敢。」

「……………………」

這樣的話,相信媽媽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跟孩子說過。

好像,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成為超人,成為膽大、勇敢的人。

「膽小鬼」,是對孩子最大的否定

媽媽一句輕飄飄的「膽小鬼」,卻在無形中否定了孩子的一切。

可能在媽媽看來,她的本意並不是訓斥孩子,也不是嫌棄孩子。只是希望他能克服內心的恐懼,讓自己變得勇敢起來。

可是媽媽卻忘了:恐懼和膽小,是每個孩子的權利。他們對於未知的事情,有恐懼和膽怯,這是正常心裡。

想讓他們變得勇敢的想法是好的,奈何媽媽們用錯了方式。越是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越容易讓他們變得緊張和焦慮。

孩子太小,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害怕、膽小和恐懼也是本能反應。作為媽媽,不應該直接給孩子標籤,而是換個思路去引導。

孩子的膽怯,都是有跡可循的

沒有生來就膽怯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會恐懼、會焦慮、會害怕,可能跟平時生活的環境、父母教育的方式,以及周圍人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想要讓變得勇敢,就需要知道他們的膽怯從何而來。當慢慢揭開膽怯的面紗之後,孩子勇敢的那一面,就會顯現出來。

大多數膽怯的孩子,是因為被父母保護的太好,永遠都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沒有機會去外出新鮮的東西。

再有就是,父母習慣性貼標籤的行為,給了孩子太多的心理暗示。在媽媽眼中,自己就是「膽小鬼」,慢慢也會覺得自己就是「膽小鬼」。

還有一點,就是孩子之前可能有過失敗,或者不愉快的經歷。曾經嘗試想要做好一件事,結果以失敗告終,慢慢也就失去了勇氣。

別再逼孩子勇敢了,正確引導很重要

與其各種逼孩子,不如把選擇權交給他們。只有真正想要勇敢地人,才能在日後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讓自己變得強大。

1、感同身受,接受孩子的膽怯

當孩子說他「害怕」的時候,父母應該站在他的位置,學會感同身受。同時,還要說服自己接受孩子的膽怯。

幼年時候,孩子膽怯或恐懼,都是正常的。作為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膽怯的一面,卻忽略他們其他的優點。

聰明的父母,此時會慢慢引導孩子,用他的長處去掩蓋他的短處。有了父母的理解,孩子內心的膽怯,也會慢慢被其他情緒代替。

2、善於鼓勵,肯定孩子的進步

教育路上,善於鼓勵的父母,才會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

孩子之所以膽怯,說到底還是因為不夠自信的緣故。可能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他會害怕,屬於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這個時候,父母要用自然輕鬆的態度跟孩子溝通。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情緒過於緊張,不然會影響孩子。

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之前害怕的事情,即便是稍微有一點點進步,父母也要多鼓勵,有助於孩子自信的養成。

3、製造困難,順便接觸新鮮的東西

孩子,其實遠比大人想像中要勇敢很多。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指孩子無知者無畏,他們會在探索心理和好奇心理的加持下,完成很多事情。

只不過,父母要先學會放手。若是總把孩子「圈養」起來,擔心他們磕碰、受傷,那孩子慢慢就沒了探索心理。

多去接觸新鮮的東西,激發孩子內心的好奇心,讓他產生去探索的慾望。同時,在為孩子創造一些小困難,引導他們戰勝困難。

每個孩子,都是未經雕琢的璞玉,他們身上有無限的可能,只不過還沒有被開發出來而已。

父母要做的,不是直接給孩子「貼標籤」或「下定義」,而是讓孩子慢慢摸索,獨自去體會很多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ef4ca505beb1ff92e653c7fa404a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