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曾是一種極其瀕危的大型貓科動物,一度瀕臨滅絕,好在後來人們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逐漸加大了保護力度。在生態環境逐漸向好,動物保護意識慢慢深入人心之後,雪豹的數量也開始上升。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2017年9月份時,雪豹的瀕危等級成功地從原來的「瀕危」下降到了「易危」,這在動物保護領域裡面,絕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我國對於雪豹的保護,在世界野生動物保護領域裡面,也是數一數二的成功案例。
雪豹的數量見長,這點從越來越頻繁的目擊事件就能夠看得出來。比如近日新疆塔什庫爾干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巡山時,就偶遇了雪豹,而且還是4隻同框的罕見場景。
塔什庫爾干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地處崑崙山、喜馬拉雅山等交匯而成的帕米爾高原上,屬於高山山區類型,由於氣候環境原因,獸類種類雖然不多,但不乏珍稀鐐危物種,比如北山羊、雪豹、岩羊、盤羊等,多為高原物種。
在這些年裡,遇見雪豹並不罕見,但是同時在視野裡面發現4隻雪豹,這種場景別說在生活中了,就是在巡山隊員的工作當中也是罕見的一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現代貓科動物裡面,只有獅子是營群居生活的,包括雪豹在內的絕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獨居的。雪豹作為高原雪山生態系統下的頂級捕食者,自然也高度獨居。
只有兩種情況例外,一是處於發情期時,配對的雌雄會短暫生活在一起,直到雌獸受孕之後,雄獸便會離開。二是母獸帶仔的情況,巡山工作人員發現的這4種雪豹,從它們的體型來看,大機率是這第二種情況。
隨著人們對貓科動物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發現群居和獨居之間的界限也沒有原來認為的那麼清晰,事實上是非常模糊的。群居的獅子也有獨居的時光,獨居的動物偶爾也會出現「短暫集群」現象,這點在老虎、獵豹、美洲獅等大量的貓科動物身上都有發現。
雪豹是傳統意義上的獨居動物,一般情況下,它們長大離開母親之後就會過上獨居的時光,但一些離家不久之後的青年個體,如果在野外偶爾遇上了,也是有可能一起行動的,當然這種現象是非常罕見的。
野生雪豹的發情期多在冬末1-3月份,雌獸的發情期大概會持續5-8天,在這個階段,會跟雄獸一起生活,交配之後便會分開。如果沒有受孕,那麼再過三周左右的時間,雌獸會再次發情,重複以前的步驟。
雪豹的妊娠期一般是三個月左右,所以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初,是雪豹產仔的季節。它們一胎一般有2-3隻幼崽,多數為2隻,少數是一隻或者4、5隻。剛出生的小雪豹非常小,完全依賴母豹,直到2個月之後,才能隨母豹外出活動。
對於小雪豹來說,跟隨母親一起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習掌握各種捕食技巧和生存經驗。
在出生的2個月之後,小雪豹能夠外出活動時,母豹就會漸漸將一些捕食和打鬥技巧傳授給小雪豹。同時為了鞏固這些技能,小雪豹兄弟或者姐妹之間會相互嬉鬧打鬥,在玩耍中鍛鍊撲食能力。
就這樣又過了一兩個月後,小雪豹就能跟隨母豹參與捕食活動了,尤其是在12-18個月期間,小雪豹各項捕食能力已經熟練,體型也大漲,絕對算得上是母豹的得力助手。在這個階段,母豹會帶著小雪豹們在棲息地內巡視,漫山遍野尋找獵物的蹤跡。直到18-22個月後,小雪豹才會離開媽媽,獨立生活。
雪豹是高原物種,主要棲息在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上,夏季活動海拔較高,冬季則會往較低海拔的地區轉移。
它們喜歡待在乾燥涼爽的環境里,尤其是高山多岩石的地帶,是雪豹的主場,也是它們的主要獵食場所。大家都知道,海拔較高的地區也往往高寒缺氧,那麼雪豹又是如何能夠適應的呢?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包括雪豹在內的高原物種,身上都具備了一個被稱為「EPAS1」的基因,在該基因的影響下,高原物種對氧氣的變化十分敏感,具備超強的分配血液和調節呼吸的技能。
雪豹灰白加深色斑點的毛髮,在雪山裸岩地帶是很好的偽裝,它們跟老虎一樣,採取伏擊的方式狩獵。
當發現岩羊、盤羊等獵物時,雪豹會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進入伏擊圈,就迅速躥出,撲向獵物,整個獵食過程很高效。雪豹作為高原雪山生態系統下的大型捕食者,其獵物主要為岩羊、盤羊、北山羊等中大型的有蹄類動物。
當然這些有蹄類動物也不是善茬,它們有著超強的行動能力,亂石地帶健步如飛。為了更好地在裸岩地帶上行動,雪豹在漫長的物種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了粗長的尾巴,在奔跑時能保持身體平衡。
雪豹分布於中亞12國裡面,其中60%的棲息地位於我國境內,所以我國也是雪豹數量最多的國家,超過了全球數量的一半。
全世界的野生雪豹大約7500隻,其中4500隻左右生活在我國,所以毫不客氣的說「世界雪豹保護看中國」,而我國在這方面交出了讓世界都滿意的答卷。未來隨著生態進一步向好,雪豹的數量繼續增多,相信人們偶遇它們的機率也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