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師帶幾個小學生去游泳館學游泳。過後,讓這幾個孩子寫一下過程和感受,他們幾個抓耳撓腮地寫了半天,結果大多數寫的是:聽說可以去游泳,我們幾個高興死了。游泳池裡的水藍死了,剛下水時涼死了,看到別人漂在水上,我們羨慕死了。我們在淺水區練憋氣,同學把我按在水裡,差點把我憋死了。
一篇短短的習作,就用了六個"死"字,真是"習作貧血"句句"死",長使家長淚滿襟。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看到小學生這樣的塗鴉,除了如坐針氈的難堪以外,更多的是思索如何來醫治這樣"習作貧血"。
多讀,採得百花釀成蜜
習作如蜜蜂釀蜜,只有採得百花,才能釀出香甜的蜜來。習作不是憑空而來,它需要用語言去表達。說起來,小學生習作是用我手寫我口的,但是這一口語又從哪裡來,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口頭的表達也是蒼白無味的。反映到書面上也是一樣的無趣。解決語言的貧血,最重要的方法是讀書。我們看書,會發現書上的好多語言,都是我們想說而沒有說出來,想表達而又不會表達的,讓別人一說,常有"原來如此"的感覺,細細品味,更有"妙手偶得"的點贊。
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我們常常以為多看一些小學生習作選是提高習作水平的捷徑,其實。許多時候,"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孔子語)。小學生看小學生習作很多時候就是"取乎其下",常"無所得"的,他們付出的多,的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要想有大視角,必須要站得高,登高是累人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我們一旦登上一定的高度,美景就會盡收眼底。
曾國藩說過:"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我們讓學生讀書,首先是"進德",其次才是"修業".習作也是做人,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技與智上,其實最重要的是德,文章是一種境界,不僅是一種技藝。
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的演講,是關於《弟子規》的。《弟子規》是教育的最佳課本,孩子讀它,並加以實踐,一定會給家長老師社會以更多的欣慰。人做正了,文才能正,這是讀書的第一要素。
曾國藩說過,每個大家的作品,必有他(她)的風格,我們要學習其語言的特色,從中吸收其營養。在小學我們經常提倡學生讀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在中學,我們還引導學生讀外國名著。這些名著的藝術特色,可以讓我們學生習作如虎添翼。如《紅樓夢》在風口浪尖上塑造人物的手法,準確、生動、通俗、豐富的語言,總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讀了這些書,我們的習作水平,自然會得到提升。
當我們讀了許多的經典,我們的習作也會自然地走向深刻。人常說,"文不用典,其文必淺。"書讀多了,在文章中,用上一兩個典故,不僅具有概括性,還有更多的聯想在。如有個小學生,精力很旺盛的,為了對付家長讓他午睡,他用了三十六計中的許多計策,在習作中他引經據典,寫了歷史上許多人物的,如孔明的"空城計"文種的"美人計"等,不管這個孩子方法用的如何,看他的習作,讀者就會產生許多的聯想。
多想,心事浩渺連廣宇
人心大於天。多大?大到"連廣宇",宇宙都在其內。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是不乏聯想佳作的。如《秋姑娘的信》《小露珠》《霧凇》《望月》等。這類的文本或者對比聯想,或者相似聯想,或者同類聯想,或者相關聯想,思如泉湧,形象生動。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經常地加以引導和運用,學生的習作水平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
就以文首提到的游泳為例吧,有的同學,用同類的聯想:想到爺爺講過的游泳故事,他們小時候家鄉門前的小河,清柔得就像藍色的絲綢,他們在水裡滑溜得就像泥鰍——一種無鱗的魚,很愛潛泳的。熱了,下河沖一把;餓了,下河摸幾個小蝦,生剝了吃,餓急了,也有摸河蟹吃的。那時候,沒有承包,一切都是公家的,大家的,人人都有下河的自由。有的同學寫到相關的聯想:寫到他們家鄉發生事情,說到一家四口坐車擺渡,結果河中翻船,會游泳的父親游上來了,另三人卻永遠地離開了。父親上岸後,跪求別人下河去救人,可是沒人有這樣的本事啊!其情之慘,其狀之悲,令人難忘。有同學寫到眼前,寫和同去學游泳的媽媽,學了一個星期,連個"狗刨"都沒學會。十天以後,我可以漂游100米,她游50米都勉強。然後,選取了一個特寫的鏡頭:寫我練水中救人時,我拿媽媽當被救,媽媽全力配合著我的行動,生怕我在深水區出事,怕泳池裡的水不好喝,喝多了傷身。而媽媽用我當被救時,我就潛到水裡,來人就抱,也顧不了許多的,結果好幾次,媽媽被我壓到了身下,成了我上浮的台階,而媽媽滄得口鼻吐水,還樂此不疲。由此,想到了母親的無私,想到母愛的偉大,想到了母親為我操勞的點點滴滴,從游泳相關事情,聯想到其他,洋洋洒洒的一篇習作就出爐了。
看孩子的習作,我們往往不要拘於眼前的那麼一點點事情,我們要把更多的視角引向事外,開拓習作的思路,同時又想著客觀對象本身的規定和制約,我們不排斥合惜合理的虛構,主要的是要藉助這種合惜合理的虛構進行聯想,這樣的習作才會收到好的效果。當我們把眼前的和聯想融為一體時,我們的諸多感受,會以翔實的素材,直觀的形象代替文章開頭出現的類似的六個"死"字的。
習作,立意要獨特,積累要用心。"洗滌心源,獨立特表""古今隻眼"不是看小學生習作選能練就的。筆者在引導學生習作時,常常是讓學生大寫意的手法寫活眼前的,加上聯想的。眼前為實,聯想為虛,虛實相生,以實為主,這樣的習作才有可讀性。
總之,在小學習作教學中,多讀,為的是積累;多想,為的是運用。多讀多想還要紮根生活,思考生活,只有這樣,情溢於文,詞采華章才能血肉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