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了,還有新冠檢測公司要IPO

2023-03-06     投中網

原標題:2023年了,還有新冠檢測公司要IPO

優迅醫學有一項數據挺有意思,單一最大客戶銷售占比從2020年的9%,提升至2022年前9個月的47.8%,招股書的解釋是「前五大客戶包括醫院、生物技術公司及政府機構」, 說得挺隱晦,不過2個多億的應收帳款,大客戶是誰一目了然。

招股書以大量篇幅介紹的產前檢測、精準腫瘤學是重頭戲,但這兩項業務去年同比下滑還挺厲害的,考慮到去年的形勢這也能理解,現在就看承銷的投行有沒有本事讓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對這兩項業務買單了。(投中BBKing)

又一家新冠檢測企業申請上市了。2月28日,IVD企業優訊醫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擔任獨家保薦人。

IVD是近幾年盛產IPO的一個賽道,2020年初至今已有30餘家IVD企業順利「敲鐘」,目前也還有十餘家IVD企業正在IPO排隊中。

但因為新冠疫情,IDV賽道也成了是非之地。不少IVD企業過去兩三年一方面業績亮眼,另一方面卻也被質疑收入可持續性的問題,創業板、科創板已有多家公司IPO審核被終止。

此次赴港IPO的優訊醫學是分子診斷領域的明星企業,華大基因,美年大健康,險峰華興、德誠資本等眾多明星產業資本、VC/PE機構加持,2022年營收達4億元,估值則高達28億元人民幣。

2022年收入翻番,新冠檢測依賴度近七成

作為一家分子診斷公司,新冠檢測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塊業務。

根據招股書,在2022年1-9月,優訊醫學總收入的67.8%來自病原檢測業務,而「病原檢測的極大一部分收益來自COVID-19檢測」,也就是說新冠檢測是優訊醫學2022年毫無疑問的主要收入支柱。在新冠檢測業務的推動下,優訊醫學2022年的業績表現非常亮眼,2022年1-9月營業收入達4億元人民幣,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99%。

在目前在A股、港股排隊上市的十餘家IVD企業中,優訊醫學的收入「新冠檢測依賴度」屬於比較高的。

優迅醫學的新冠檢測業務主要集中在北京。根據優迅醫學CEO伍啟熹的介紹,優迅醫學是北京第一批獲批新冠核酸檢測的醫學檢測機構,從2020年4月就開始承擔相關檢測任務。優迅醫學不僅入選了北京市大規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還完成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核酸檢測保障任務。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截至2022年5月15日,優迅醫學擁有北京市海淀區200個新冠核酸檢測點的資質。在自2022年4月底之後海淀區的大規模核酸篩查檢測工作中,優迅醫學每天大約承擔了50餘萬人次,也就是5萬餘管的檢測任務。」

綜合種種信息來看,優訊醫學的新冠檢測業務是在2022年的奧密克戎大流行期間上規模的,這也反應在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上。2022年1-9月優訊醫學的病原檢測業務收入達2.7億元,同比大增344%,帶動總收入翻了一番。

優選醫療業營業收入構成,來源:優選醫療招股書

結合新冠疫情前後的數據,疫情三年優訊醫學從新冠檢測中獲得的收入大概是三個億,這三個億對於優訊醫學此次能夠申請港股主板上市作用關鍵。

新冠生意並不好做

雖然帶來了大筆的收入,但新冠檢測的風口已經過去。一年前就曾有投資人向投中網指出,新冠疫情對IVD公司的影響並不都是正面的。在了此次赴港上市的優訊醫療身上,我們也能看到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

首先是新冠檢測業務沒有看起來那麼好賺錢。一是大家都關注的帳期問題。2022年優訊醫學的應收款金額隨著新冠檢測業務的增長而激增。至2021年底優訊醫學的應收款8360萬元,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增加到了2.1億元。其原因就是客戶的付款周期延長。

其次,新冠檢測業務本質上是個體力活,毛利並不高。2022年1-9月,優訊醫學的病原檢測業務只產生了1.06億元的毛利,同比增長104%,與營收的增長明顯不成比例。2022年1-9月優訊醫學2.7億元的病原檢測收入中,有1.3億元都付給外包供應商了。

更重要的是,雖然新冠檢測收入大幅增加,但優訊醫學原本的主力業務——產前檢測業務,以及精準腫瘤學業務都受到了新冠疫情不小的衝擊,出現了收入下滑。尤其是偏非剛需的精準腫瘤學業務,2022年1-9月收入同比下滑了近25%。

一升一降之間,優訊醫學的總毛利率從一年前的76%下降到了47%。這也導致2022年1-9月,優訊醫學雖然總營收翻了一倍,但總毛利只增長了22%,增收不增利。

像其他同行一樣,優訊醫學也會面臨後疫情時代的收入可持續性問題。2022年優訊醫療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新冠檢測,2023年必然會面臨業績大幅下滑的壓力。

近日,美國新冠檢測試劑製造商Lucira Health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其CEO埃里克·英格爾森在聲明中坦言:「隨著2022年全球多地疫情正常的優化,我們發現市場對新冠自測試劑盒的需求下降。」

在國內,因為監管對收入可持續性的關注,IVD企業IPO也變得艱難。2023年2月23日,IVD企業中翰盛泰創業板IPO被終止審核,成為又一家IPO失敗的涉及新冠檢測業務的公司。招股書顯示,2022年1-6月中翰盛泰的新冠檢測試劑業務帶來了1.85億元的收入,占中翰盛泰總營收的52%。

早在2022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後表態稱,將會高度關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上市申請,從嚴審核,尤其是企業的科創屬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重點關注其科創屬性、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與主營業務的關聯性、相關收入的可持續性,以及剔除該等業務收入後公司是否仍滿足發行上市條件等。自那之後,已經有翌聖生物、雅睿生物、中翰盛泰等多家IVD公司IPO審核遭終止。

此次優訊醫學選擇在港股上市能否闖關成功?相信業界會非常關注。

又一家"華大基因系"創業公司

拋開新冠的影響,優訊醫學其實是過去幾年大熱的基因科技賽道產出的少數明星創業公司之一。

優訊醫學成立於2015年,主要創始人王建偉是基因科技業界的「女強人」,曾任華大基因人力資源部主管及總裁助理。2012年王建偉離開華大基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她先是加入安諾優達任CEO,這是著名天使投資人、比亞迪聯合創始人夏佐全孵化的一家基因科技初創公司。不過王建偉在安諾優達僅工作了兩年就離開。2016年王建偉接受優訊醫學另外兩位聯創和投資人的邀請,加入優訊醫學任總裁。

王建偉加入後,優訊醫學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優訊醫學2015年成立之時,天使輪是由一位低調的天使投資大佬林帥個人投資的2000萬元。2017年開始,優訊醫學開啟了大踏步的機構化融資。2017年的A輪引入了險峰華興、高特佳等知名VC/PE機構,融資金額達1.7億元。2019年的A+輪又引入了關鍵的戰略投資方華大基因,成為所謂的「華小」,也就是華大基因系的創業公司。2022年的C輪又引入了德誠資本、英飛尼迪資本、美年大健康產業基金等大型PE、產業資本。

從2015年至2023年,優訊醫學融資五輪,總金額6.85億元,十多家投資機構參與,人民幣、美元基金均網羅其中。2022年1月的C輪融資中,優訊醫學的估值已經達到28億元人民幣。

優訊醫學不僅有很強的融資能力。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優訊醫學的商業化能力也非常強,這在競爭激烈的分子診斷賽道是至關重要的。優訊醫學採用「LDT+IVD雙軌業務模式」,LDT服務可以快速回流資金,減少監管部門審核批准的時間,收集臨床數據,加速IVD產品的開發。目前優訊醫學已經有19項LDT服務商業化,另外還有兩個商業化平台DNA測序設備。

從上市後更長的時間段來看,過去三年的疫情只不過是一個插曲,優訊醫學的主力業務還是會繼續回歸到原來的產前檢測和腫瘤檢測上。

2023年初,優訊醫學CEO伍啟熹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優迅醫學將繼續深耕液體活檢在婦幼健康、腫瘤精準醫療領域的產品布局;致力於無創產前篩查產品的不斷升級,推進婦科腫瘤三大癌種的早篩、早診產品研發及臨床落地;完成基於液體活檢伴隨診斷的產品落地和臨床轉化落地,依託自主研發的NGS平台,為臨床提供更多的腫瘤精準治療產品。(文/陶輝東,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b060df7426d36e9b7b3855a05b0e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