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科學界最搞笑,搞笑界最科學的 「 搞笑諾貝爾獎 」 ,它又來了!
年年都首屆,今年是第 33 次首屆。和前三年一樣,這次頒獎典禮依舊是線上。
(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歸線下頒獎,略想念。。。
不過雖然在線上,但科學家們給大家提供的樂子是一點也沒少,偽歌劇、 24/7 講座( 兩次獲獎感言:一次在 24 s 內說完,一次只限 7 個字 )等等,這些傳統環節都還保留著。
今年的偽歌劇頒獎儀式在一艘 「 破船 」 上舉行。
毫無疑問,依舊是由凌亂的紙飛機來開場。
獎項還是老三樣:十萬億元的辛巴威幣,實際不到人民幣的兩毛、諾獎得主簽名的證書和紙糊的獎盃,今年的獎盃還上了點實用價值,是一個能裝 12 罐迷你裝可樂的紙盒。。。
就不再多說廢話了,世超就挑幾個有意思的獎來和大家聊聊。
最近幾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中,總少不了像屎尿屁這種的惡趣味項目,像去年就有 「 酒精灌腸 」 這一重量級嘉賓坐鎮。
當然今年也少不了這些 「 惡趣味 」 ,史丹福大學的 Seung-Min Park 博士直接搞出個 「 看菊識人 」 的馬桶,一舉拿下公共衛生獎( 友情提示:吃飯的朋友可以先放下手中的筷子 )
這可比普通的智能馬桶智能多了,它能監測血壓、心臟健康以及分析尿液和糞便等等。
有這麼多功能,配置高級那是肯定的了,這個馬桶不僅搭載了計算機視覺系統,配有檢測尿液的分析條等傳感器,還能直接在手機上看監測的數據。
裡面的尿液分析條可以進一步分析尿液的成分,並且還有 「 聲尿流量測定 」 的功能,通過聲音來分析尿液。
計算機視覺和其他傳感器則用來分析糞便,看裡面有沒有病毒,畢竟肛拭子的準確性可比鼻拭子準確多了,像什麼新冠病毒、諾如病毒或者引起腸胃炎的細菌,都能檢測出來。
略微離譜的是,Park 博士還在馬桶上搞了個生物識別技術,直白點就是 「 菊紋識別 」,靠識別 「 菊花 」 的紋路判斷你是不是馬桶的主人,可以說這相當利好潔癖人士了。
同樣是重口味,接下來這個更是重磅級,各位差友們可得做點心理準備,因為它甚至已經不能用重不重口味來形容了。
醫學獎的得主,研究的對象是屍體兩個鼻孔中的鼻毛,探究斑禿人群的鼻毛數量和長度。
屍體 + 鼻毛,這組合驚悚中又帶點搞笑的感覺。
加州大學團隊測算了 20 具屍體的鼻毛,分別是 10 個男性和 10 個女性,結果是每個鼻孔的鼻毛數量大概在 120~122 根之間,長度在 0.81~1.035 厘米。
雖然不知道實際有啥卵用,但工作吹水群的素材確實 +1 了。
公共衛生和醫學獎的 「 樂子 」 看完,我們再來物理學獎和機械工程獎。
湊巧的是,這兩個都和動物有點關係,角度也都相當新奇。
先來說說物理學獎,團隊研究的是鳳尾魚和海洋風暴之間的關係,結論是海洋里產生的風暴有可能是鳳尾魚產卵導致的。
起因是研究團隊在 2018 年的數據收集過程中,發現夏季其中有兩周的 「 生物物理湍流 」 異常強烈。
在展開調查之後發現,在這兩周期間,每天早上漁網打撈上來的,都有高濃度的鳳尾魚卵,發育時間大概在 4~14 小時之間,而在晚上打撈到的,發育時間則不足 4 小時。
而由此推斷,夜間海洋出現的小風暴現象,是鳳尾魚在扎堆產卵的結果,小小的身軀確實是有大大的能量。
之後的機械工程獎則有點硬核了,甚至有些末日科幻片的味道。
萊斯大學研究生 Faye Yap 造出了一個生物機械手,他用死去的蜘蛛做了個機械抓手,用來抓取一些精密儀器中的雜物。
製作過程也很簡單,把針頭扎進蜘蛛的背部,再用 502 粘上,通過改變蜘蛛體內的壓力的操縱腿部的張合。
注射一些氣體後,因為內部壓力,蜘蛛的腿部就會被激活張開,抽取氣體減壓時,腿就會閉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這個蜘蛛抓手的抓力也是著實驚人,能抓起自身重量 1.3 倍的東西,徒手抓個自己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抓手能夠循環 1000 次才會有關節磨損,更關鍵的是,它還是生物可降解的,有夠環保。
這個蜘蛛抓手倒是給了世超一些靈感,螞蟻夾人不是更疼麼,它還能抓起比自己重好幾倍的東西,體積上也更小,能用在更精密的儀器中,那是不是也可以有螞蟻抓手。( 狗頭保命 )
聊完硬核重口味的之後,我們接下來再聊點輕鬆的。
營養學獎頒給的是能改變味覺的餐具,改變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通上電流刺激味覺。確實有夠刺激的。。。
研究結果顯示,帶電流的餐具能將鹹味感受增強到原來的 1.5 倍。
不過要想增強味覺,就得有一些犧牲,就比如帶電的筷子。而且得通過電線外接一個微型計算機,頗顯累贅了這是。
化學 & 地質學獎頒給了 Jan Zalasiewicz ,他在之前發布的一篇文中記錄了自己舔石頭的歷史,並且還解釋了科學家喜歡舔石頭的原因。
因為乾燥的石頭會有一些交叉微反射和微折射,導致表面的紋路會很模糊,而濕潤之後,石頭表面的化石和礦物紋理會更加清晰突出。
當然不同化石的味道也不盡相同,比如燒焦的貝殼化石和煤塊有一樣的苦味和尿味,從富含白鐵礦和煤炭的地層中流過的水是酸辣味的等等等等。
不過舔石頭是專業人士做的,門外漢就不要輕易嘗試了,畢竟我們也不知道哪些礦石有毒沒毒。
這次搞笑諾貝爾獎中,還出現了一些我們日常會思考到的東西。
就比如這次獲得文學獎的項目,研究的是重複一個字多少次,你才不會認識它。
團隊成員用的是 「the」 這個單詞,攢了 120 個人來做試驗,其中, 66 個人在平均寫到 27.7 次的時候就感覺有些奇怪,有的甚至都不知道 the 應該長啥樣了。
最後的結論還表明,這種狀況最容易發生在我們常用的詞語中。
不過他們的研究對象是英文,漢字的話應該會不太一樣,世超自己用 「 的 」 試了下,結果到第 15 個之後就有點不認識它了。
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獎之外,這次設的獎項還有教育學獎、傳播學獎和心理學獎,不過它們和上面那些獎比起來有點無聊,世超這裡就不展開了。
總的來說,搞笑諾貝爾獎的水準一如既往的在線。
樂歸樂,但在這些看起來是不正經的研究中,也能引人深思。
就比如 Park 博士的馬桶,其實是對公共衛生以及流行病的探究,化學 & 地質學獎的舔礦石,是帶我們去了解一個行業的細節……
就像搞笑諾貝爾獎的內核那樣——荒謬但有用。
撰文:松鼠 編輯:江江&面線 封面:陽光
圖片、資料來源:
arstechnica:Meet the winners of the 2023 Ig Nobel Prizes
YouTube:The 33rd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