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小城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26萬平方米的建築群格外顯眼。巨大的建築體加上精美的古典藝術裝飾,仿佛把觀眾帶回到絲綢之路的輝煌時代。很難相信,這樣的精品建築群竟然是在8個月的時間裡建起來的。
201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定於2016年9月20日在敦煌舉辦,甘肅省委、省政府要求文博會工程在2016年7月底全部完成。此時按工期倒排,留給文博會主場館工程的設計、施工時間僅剩8個月,任務非常艱巨。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臨危受命,通過採取"裝配式建築+EPC總承包"的新型建造模式,實現了平均每天完成1000平方米的施工速度,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了常規工期需要2年以上的工程建造任務,創造了建築行業的"敦煌速度"。
敦煌項目現場總指揮、中建八局西北公司總經理盧克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文博會主場館採用裝配式生產,所有建築構件都在工廠內完成預製,到現場直接組裝,整合設計、生產、施工全產業鏈,大大降低了工序穿插造成的時間耗損"。
記者了解到,敦煌項目總裝配率高達80%,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創造了極速,給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奠定了工期基礎。
"真是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緊張施工。"回想起施工過程,敦煌項目指揮部副經理路朝輝坦言,這是他經歷過的規格最高、工期最緊、施工難度最大的項目。
體制機制的創新,是項目能夠快速推進的另一大關鍵。"項目採用國際前沿的EPC總包管理模式,有效克服了設計、採購、施工相互制約和相互脫節的矛盾,使施工設計、前期投資、物資準備等全鏈條都可同時進行,有效實現建設項目進度、成本和質量控制。"路朝輝說。
中國建築業協會會長王鐵宏評價認為,敦煌項目採用的裝配式建造技術比傳統技術更好、更省、更快,為大型公共投資領域創造了推行EPC管理的成功經驗。
裝配式建造方式和EPC建造模式,在敦煌項目上體現了各自的優勢和特點,而"裝配式建築+EPC工程總承包"的有效結合,很好地解決了傳統建造方式下技術與管理不融合的問題,有力實現了工程建設的高度組織化,有效提升了裝配式建造效率。
在工期保障方面,通過EPC模式下的並行設計方式,敦煌項目僅用42天就完成了土建設計,58天完成所有專項設計,從根本上為如期完成工程建造任務創造了條件。敦煌項目現場副總指揮楊勇告訴記者,"在一體化設計主導下,推進設計、採購和施工同步,為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採取裝配式鋼結構建造方式,在現場和工廠同時展開,比傳統現澆方式節約了50%以上的現場建設時間"。
在工程成本方面,敦煌項目定額工期約30個月,採用裝配式建築EPC工程總承包模式,實際工期僅為8個月,減少工期約22個月,管理費、水電費等節約200%以上。同時,項目通過優化設計直接降低了建造成本,新型建造方式則有效地控制了工程成本。
難能可貴的是,加快速度和控制成本的同時,敦煌項目工程質量並未因此下降。"敦煌項目以標準化設計主導施工管理,改變了傳統施工多專業無序交叉、相互限制、互為影響的雜亂現象,保障了工程整體質量水平。"楊勇透露,敦煌項目質量驗收合格率達到100%,現已啟動了"魯班獎"的申報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建設還有效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項目在建造過程中大量採購當地優質建材,有效促進當地建築建材企業的"去產能、去庫存"。比如,工程使用鋼材90%以上來自酒泉鋼鐵;工程在外幕牆、內牆地面、廣場和路面鋪裝中使用當地石材約36萬平方米,占整個項目用量95%以上。
30多年前,中國建築在國內第一幢超高層建築施工中,採用獨創的"施工秘籍",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如今,中國建築通過創新的"敦煌模式",再次創造了每天1000平方米的"敦煌奇蹟"。伴隨著"裝配式建築+EPC總承包"的新型建造模式的成功,中國建築正在以飛一樣的速度邁向企業跨越式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