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也叫「重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似乎冥冥中註定一般,好消息在新曆三月的尾巴到來,卻又接軌農曆的三月,可以說,既是結束,也是新生。
三月三,生軒轅,相傳中華民族文明始祖——軒轅黃帝,就是在這天誕生的。
2020年3月26日上午,庚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黃帝故里舉行。在疫情形勢下,今年的拜祖大典將以現場簡約而莊嚴的儀式、網上拜祖、電視連線等形式精彩呈現。
【三月三 我國多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土家族,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中教資料庫學術平台中關於「三月三上巳節」的相關文獻】
上巳節雅集約言
上巳節與「曲水流觴」
論上巳節俗的文化內蘊
論上巳節俗的文化內蘊
【關於三月三上巳節的的詩詞歌賦】
唐代大詩人杜甫,「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是說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
賀鑄,《憶江南》,九曲池頭三月三,柳毿毿。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苦筍鰣魚鄉味美,夢江南。閶門煙水晚風恬,落歸帆。
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白居易,《三月三日》,暮春風景初三日,流世光陰半百年。欲作閒遊無好伴,半江惆悵卻回船。
如此看來,三月三(今天),果然是個好日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W2vInEBrZ4kL1Vifz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