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論藝弘大道——讀《中華美育精神訪談錄》

2020-01-04     東大街5號


  近年來,如何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已經成為學界熱點話題。近期,中央美院宋修見先生主編的《中華美育精神訪談錄》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全書彙集了40餘位美學家、藝術家和文藝評論家的訪談,從不同側面講述了他們對中華美育精神的理解,文筆生動活潑,形式豐富多樣,讀來興味盎然,很有收穫。該書的特色,擇其大端,略述如下。

《工人與農民》 唐輝作品

這是一本破題之書

  「中華美育精神」是個老話題,但又是一項新課題。說它老,是因為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實踐和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發展中,一直蘊藏著豐富的美育思考和實踐;說它新,是因為在新時代背景下,它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明確提出,並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為此,如何破題,就成了擺在美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正如中央美院黨委書記高洪在本書的《序》中所言,這一訪談項目是中央美院對新時代「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初次破題。由此足見其學術創新性。筆者以為,以訪談錄的形式破題,確為高明之舉。訪談形式靈活多樣,可以充分激發和表達被訪談人的思想見解,儘可能保留思想火花,而對於一個前人系統探索不多的新課題而言,任何一點靈感都可能引申出抵達學術彼岸的有效道路。

  通觀全書,被訪談人就如何理解美育的內涵、如何理解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如何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關於課題旨趣,許多專家在訪談中都提到,審美不僅是一種技巧或謀生手段,美育還是一種人格教育。同時,美育又必須與具體的藝術教育結合起來。范迪安認為,要以美育推動藝術創作,「從而更好地通過創造反映時代的發展、人民的心聲,以及藝術本身的規律、藝術語言的拓展,把美育和藝術創作內在地結合起來」。董學文指出,「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比較核心的部分。因為藝術是美的集中的呈現,是美育的一個載體。但是,審美教育包含的內容要遠遠超過單純的藝術教育,不但是範圍上超過它,而且其指向也比它更宏闊。」

  有些被訪談人還深入辨析了美育與美學的關係。杜衛認為,「中國的美育思想最為豐富,而且這種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美學最獨特的精神傳統」。王德勝認為,「中華美育精神與中華美學精神應該是一種包容性關係,它所指向的所有東西,在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性範疇、觀念體系里都有所發現。反過來,中華美學精神中的很多觀念、思想和範疇等,它們的實踐應用要通過『成人』的教育引導來實現。所以,也可以說中華美育精神在實踐層面延續和展開著中華美學精神」。余丁提出了「中華美育精神與中國現代性」的命題,並認為「中華美育精神是現代性的產物,現代性孕育了美育精神,而美育精神給現代性帶來了一種本質的要求,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這些觀點,對於理解中華美育精神的理論性極有啟發。

  本書的被訪人中,除了中央美院的王少軍、呂品晶等是美術方面的專家外,向雲駒專長民間文藝,饒曙光是電影理論家,張德祥是電視評論家,楊鳳一是崑曲代表性傳承人,陳敏是戲劇專家,鄭勤硯是少兒美育專家……這些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評論家的加盟,不但為本書增加了理論色彩,而且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美育方式。事實上,美育的實踐性也正是被訪人廣泛關注的話題。馮雙白提出,「中華美育精神充滿了實踐性,也非常具體,靠具體的實踐在具體的行為過程中把美慢慢地、悄悄地、潤物無聲地化在身上,達到美育的養成」。袁新文則強調了美育要落實到社會各個層面,公共場所、城市風貌都承擔著美育的功能。這些真知灼見都提示讀者:美育不是書齋里的空談,也不是爬梳故紙堆的文字遊戲,必須從實踐層面加以深刻把握,才能讓美育真正對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產生積極作用。

周令釗書法作品

這是一本弘道之書

  通讀全書,一種中華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洋溢其中,令人感動。許多被訪人不約而同地把中華美育精神置於中華美學乃至中華文化的大格局中考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范迪安認為,要從中華美育精神的傳統去尋源問道。「要堅定文化自信,對這份美的歷史傳統和精神內涵作更深入的研究,把中華美育精神導入當代的教育和文藝創造,不僅在傳承中加以弘揚,而且在弘揚中實現現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曾繁仁從「生生」等富有中國哲學特色的概念談起,提出要把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變成當代人能接受的、世界能理解的理論話語。杜衛認為,中國美育傳統體現了鮮明的家國情懷、重視修身的內化、重視情感體驗、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向雲駒則提出要善於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中得到文化薰陶,培養起對美的認知。劉成紀認為,要從中國傳統的社會生產方式出發理解孕育中國傳統美育的土壤。這些論述都開闊了我們思考美育話題的歷史視野和理論胸襟,誠如王德勝在書中所言,中華文化是一種「審美文化」。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中蘊藏著一座美學和美育的寶庫,需要今天的人們使用現代的學術和理論工作去努力開掘,使之在新時代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華美育精神訪談錄》宋修見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是一本存史之書

  訪談錄本就是口述史之一種形態,被訪人的話既是理論觀點,又是寶貴的史料。特別是《中華美育精神訪談錄》中的被訪人不乏飽經滄桑的老先生,他們所講的人生故事,寄託著濃郁的家國情懷,也讓人真切地觸摸到中華學術薪盡火傳的動人篇章。比如,劉綱紀在訪談中講道,上世紀50年代他在北大學習期間,「興頭來了,常常已是晚上八九點鐘了」,還跑去找宗白華先生。「他從來沒有厭煩的意思,總是很願意和我談。他給我講了很多中國畫,還有德國的美學。他把自己從德國買回來的畫冊拿出來翻給我看,一邊看一邊講解,這是哪個派的,有什麼特點。」這些生動的學林軼事,展現了中華文脈賡續之堅韌。

  另一些被訪人對中華美育傳統的梳理,則為讀者釐清了歷史脈絡。范迪安回顧了中華美育思想的源流,以及20世紀以來蔡元培等諸先賢的美育思想和美育實踐。杜衛提出,「美育學科」雖然是從西方引進的「本無之學」,然而「美育話語資源早已存在於綿延數千年的儒家心性文化傳統中,而這些美育話語資源的『發現』卻在引進西學之後,實質上是對傳統學術思想的重新闡釋」。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書中的這些論述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為我們在美育工作中做到守正創新提供了學術指引。

這是一本崇德之書

  筆者在閱讀本書時注意到,絕大部分被訪人都談到了美育與德行修養之關係。劉綱紀認為,「中華美育的最終目的要使人們進入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曾繁仁說,「審美的情感不是一般的情感,一般的情感是快感,而審美則是伴隨著判斷的快感」,「審美是『使人成為人』的橋樑。如果人缺乏審美情感的橋樑,他只能要麼是感性的人、動物的人,要麼是理性的人、機械的人,最後會走向低俗或崩潰」。王少軍提出「大美」的概念,並認為這是以「明道德、講規矩」為基礎的。馬建輝認為,美育不能與德育相分離。「美育和德育是連在一起的,美和人發生關係,產生影響,滋育出來的就是德。德是美育的核心,立人先立德,審美對於人生的真義和價值也正在於此。」可見,美育的道德內涵是受到學術界理論界和藝術界公認的。如康德所言,「審美是真與善的橋樑」,我們也可以把美理解為導向善的橋樑。

  在這本訪談錄中,蔡元培曾被多次提到。確實,在中國談美育不能忘記蔡元培先生。1938年,蔡元培在為蕭瑜編著的《居友學說評論》一書撰序時說:「余在20年前,發表過『以美育代宗教』一種主張,本欲專著一書……而人事牽制,歷20年之久而未成書,真是憾事。」兩年後,這位倡導美育的偉大先行者就與世長辭了。今天,距離蔡元培說這段話已經過去80多年了,離他提出「美育代宗教」的主張則已經過去100年了。我以為,《中華美育精神訪談錄》的問世,恰反映了新時代的中國人在美育方面的再一次自覺,走向民族復興的中國人正在重新審視本民族美育傳統,梳理美育資源,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其發揚光大。相信本書將會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美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中華美育精神的研究和弘揚,提高全民族美育工作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

作者:胡一峰,系《中國文藝評論》編輯部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本文圖片均選自《中華美育精神訪談錄》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VKrb28BMH2_cNUg9p7q.html


表 情

2020-05-01





囊謙脫貧了!

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