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17項金融行業標準已經立項,正在加緊研製
日前,央行副行長、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范一飛在《 中國金融雜誌》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金融標準化發展再上新台階,新型金融標準體系持續完善。
在過去的一年中,金融領域國家標準保基礎、行業標準強支撐、團標企標大發展的新型標準體系不斷健全。一是國家標準築牢底線。金融領域新發布金融工具分類、保險術語2項國標,形成了由65項標準構成的金融國標體系,服務經濟金融管理基本需要。
二是行業標準設定門檻。金融領域新發布移動金融客戶端、聲紋識別、非銀行支付、證券期貨場外市場交易等近40項行標,形成了由252項標準構成的金融行標體系,支撐金融業健康發展。同時,為規範引導新技術應用,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17項金融行業標準已經立項,正在加緊研製。
三是團體標準蓬勃發展。金融自助設備運維服務、網際網路金融信息披露等22項團標相繼發布,較好地滿足了金融團體自律需要。
根據介紹,在金融風險防控方面,央行組織建立以資產管理產品介紹要素為代表的金融產品標準體系,助力構建跨市場金融產品的全流程、全鏈條統計監測框架,支持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金融業監管方面,商業銀行擔保物信息描述規範等標準推動銀行間和跨行業擔保物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為全程穿透監管提供基礎性支撐,為信貸領域探索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應用奠定基礎。
在金融科技產品治理方面,央行以標準落地實施為手段,推動將嵌入式應用軟體、條碼支付受理終端等11項金融科技產品納入國家統一推行的認證體系,以標準助力金融科技安全與質量管理,切實提升金融科技監管和綜合治理水平。
展望未來,范一飛指出,繼續深化金融標準供給側改革。高質量的金融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標準。當前,金融標準缺失、部分金融標準老舊問題依然突出。與信息技術標準相比,金融產品、服務和管理標準仍然薄弱,標準內容的適用性仍需加強,金融機構標準工作機制建設有待完善,與滿足金融高質量發展要求尚存在一定距離。
提高金融標準供給質量,一方面,要補齊重點領域標準短板,順應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在金融業應用的發展態勢,加強金融領域區塊鏈應用、數據安全、分布式資料庫等標準供給,加快制定精準扶貧、便民金融應用等普惠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標準;另一方面,要前瞻性地做好標準預研,緊跟數字金融熱點領域和發展趨勢,做好國內標準需求預判研究,強化標準引領。
在范一飛看來,要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在標準實施中的主體作用,鼓勵檢測認證等多種方式保障金融標準落地,做好金融科技產品國推認證實施,切實以標準手段築牢金融科技產品安全底線、引領金融科技產品質量建設。
來源: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心出品
必屬精品
微信號:IFNC2013
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柒財經旗下自媒體平台,被稱為網際網路金融行業輿論風向標。是全國首個網際網路金融記者自媒體平台,是所有關心關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人士的聚集地,彙集行業新鮮資訊,專注獨家報道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