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在網絡上,時不時會看到一些媽媽「河東獅吼」的「催娃」模式,原因大多都和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有關。歸納起來,在以下這三個方面是「重災區」:
在家庭中經常會聽到老母親們這樣的催促聲:「你動作快點啊!」「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的!等什麼呢?」「你能不能快一點!」……
這些老母親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難題——孩子做事拖延症。
拖延症對學習、對做事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難怪老母親們要著急了,面對拖拉的孩子,她們不自覺地就抬高了嗓門,期望能三下兩除二就把孩子的拖拉問題給解決掉,可孩子似乎無法體會到媽媽們的良苦用心,仍舊是我行我素。
孩子的拖延症如同頑疾,讓不少家長不知該從何入手去改變孩子的拖延症。
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
大多數人都把孩子的拖延症,歸結為是孩子太懶惰,自控能力太差,不懂時間規劃等導致的。看起來都是滿滿的主觀上的負面啊。
孩子做事拖拉,一般有如下幾種原因:
搞清楚原因後,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拖拉的問題。如果是因為欠缺基本生活技能導致拖拉,那就從提升基本生活技能入手;如果是因為孩子想要引起媽媽的關注,就多和孩子好好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如果孩子是因為沒有興趣,就引導孩子在做事中發現興趣……總的原則是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我們習慣了對孩子催促,言談話語間都帶著急切,不管做什麼都催促,恨不得孩子腳底生風。可往往是,我們越催,孩子越慌,慌亂之下就會出錯,出了錯就會更慢……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面對孩子的拖延時,父母的第一反應,真的很重要,及時鼓勵要好過不停催促。
如果孩子做事拖延,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責罵、逼迫或使用暴力,而是保持平靜的心態,安靜地等待,耐心地提供方法,給予孩子必要的激勵和表揚,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趨向於集中,會更加專注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反而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孩子的拖延症,或許就迎刃而解了。
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做事拖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還沒有時間觀念,沒有時間觀念的他們往往意識不到拖延所造成的時間浪費。因此幫助他們培養時間觀念是解決拖延症的關鍵之一。
解決的方法其實也不複雜,給孩子準備一個小鬧鐘,結合生活實際來教孩子學會看懂鬧鐘,讓孩子了解時間的長短。有條件的也可以另外再準備一個時間沙漏或者定時器,結合小鬧鐘,來讓孩子對時間流逝有更直觀的印象。
再進一步,還可以幫孩子制定一個時間管理計劃,記錄每天穿衣、洗漱、吃飯等所用的時間,讓孩子了解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到底要花費多長的時間。
父母可通過日常的觀察和統計來了解孩子做事要花費多長的時間。比如做一件事情,最開始你可以允許他半個小時完成,但之後就要慢慢縮短他的完成時間,直到正常完成所需花費的時間,這時你就可以把他做這件事的時間給固定下來了。對孩子來說,他也能夠大體掌握自己做事的平均效率。
不少孩子的時間管理都掌控在父母的手裡,缺乏自己支配自己時間的經歷,這也是影響孩子做事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包括孩子在內,每個人都有控制自己時間的慾望。在合理範圍內,當你把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交給孩子之後,就會使他慢慢體會到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也慢慢學會了為自己負責,同時做事效率也變高了,因為做事效率高而節約下的時間也完全可以教給孩子自由支配,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如果我們本身就有拖延症,那就很難去要求孩子也做到做事不拖拉,因為我們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父母在時間觀念方面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父母也只有成為孩子好的示範榜樣,和孩子互相監督,才有可能教會孩子做事不拖拉。
有拖延症的孩子一般是因為對要做的事情缺乏興趣,而導致做事的動力不夠,因為動力不夠自然就拖拖拉拉。
但如果我們能從兒童心理的角度出發,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要讓孩子做的事情變得更加有趣生動,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做事拖拉的問題也會隨之解決。
活用倒計時也是一種不錯的改善孩子拖拉毛病的方法。比如,我們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快到的時候,比如在前三分鐘提醒一下孩子,有助於孩子慢慢養成專注把事情做好的習慣,而專注力得到了提高,做事效率自然也隨之提高。
讓孩子承擔拖拉磨蹭所帶來的後果,是一種有效幫助孩子改掉拖拉磨蹭毛病的方法。因此,父母在必要的時候,要將因孩子的拖拉所造成的後果呈現給孩子,並讓孩子自己獨立承擔拖拉的後果,這對孩子來說,既是一種教訓,也是一種教育。孩子只有體會到拖拉會給自己帶來利益上的損失之後,他才能夠引起重視,自覺地快起來。
如果想有效解決孩子的拖拉,一定要先弄清孩子拖拉的具體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把好的方法用到點子上,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任何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基本前提都是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目的,比如改變孩子做事拖拉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