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家長巧用「增減效應」教育法,讓孩子輕鬆愉快接受教育

2021-08-02   敖爸聊教育

原標題:孩子犯錯,家長巧用「增減效應」教育法,讓孩子輕鬆愉快接受教育

孩子犯錯誤並不是一件無可救藥和可怕的事,這是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這也是我們為人父母者無法迴避的教育問題,真正讓人擔心的是,孩子犯錯誤了,我們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雪上加霜,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我們不要小看此類問題,不同的教育方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

按照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一旦發現孩子犯了錯,一般都習慣於聚焦到孩子的問題上,直指孩子錯誤,看似一針見血,但很容易忽略了孩子犯錯的動機,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可能在情感上傷害到了孩子,最後不僅孩子的錯誤沒有得到解決,還常常引發親子關係的緊張。

現實生活中,類似家長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孩子臉紅脖子粗地和家長爭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麼,當我們面對孩子的錯誤到底是先表揚、還是先批評呢?這兩者的先後順序會不會影響到教育效果?

在這裡先分享一個由心理學家阿倫森開展的心理學實驗,這個心理學實驗的參與者共有80人,阿倫森把參與實驗的80人分成四個測試小組,然後阿倫森對四個測試小組分別採取了不同方式的評價:

  • 對第一小組被測試者的評價方式是:始終持肯定態度,也就是始終表揚;
  • 對第二小組被測試者的評價方式是:始終持否定態度,也就是始終批評;
  • 對第三小組被測試者的評價方式是:先持否定態度後持肯定態度,也就是先批評後表揚;
  • 對第四小組被測試者的評價方式是:先持肯定態度後持否定態度,也就是先表揚後貶低。

接著阿倫森讓四組參與實驗的對象說出自己喜歡的程度,最後發現並不是大家所預想的那個一直得到表揚的第一組被大家喜歡,反而大家更喜歡的是「誇獎和獎勵逐漸增加」的第三小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阿倫森效應『,也可以說是「增減效應」。

從人的心理學角度來說,大都比較反感誇獎和獎勵逐漸減少、而更加喜歡誇獎和獎勵逐漸增加的做法,成人如此,孩子亦是如此。

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的心理學現象,非常適合運用在孩子的教育上。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其實就可以利用這種「增減」心理學效應。比如,孩子有了錯誤,我們就先指出孩子的錯誤,然後再對孩子進行一番表揚和鼓勵,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一種自己一無是處的負面心理。

還有一種方法是把批評孩子的話夾在表揚和鼓勵的話語中間,簡單說,就是先表揚,再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最後再肯定孩子的優點。

以上這兩種方式都能夠有效緩解和減少單純批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更能讓孩子接受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到比較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

所以,好的教育方式是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再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不僅能夠讓父母更客觀理性地看待孩子犯的錯誤,也能夠減少孩子對錯誤的牴觸和抗拒感,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錯誤。

我們不妨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以上這做法其實和善於管理藝術的領導批評員工的做法如出一轍,既達到了指出員工錯誤的目的,又不至於影響到上下級之間關係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