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總書記多次提及的這個小縣城,真的不簡單

2019-07-14     中國鄉村之聲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

位於山西和內蒙古交界

這個小縣城

曾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

山西省右玉縣殺虎口村村貌(2018年10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為什麼非要遠走他鄉去開荒?


以前每當遇到災荒年

許多右玉人就會穿過「殺虎口」

一路向西到內蒙古開荒種地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走西口」

那是因為

右玉地處毛烏素沙漠的邊緣

土地沙化嚴重

生態環境極為惡劣

拼版照片:上圖為治理前的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2017年7月22日拍攝的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一帶景象(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1949年

右玉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上任

迎接他的是滿天黃沙

一家一家走西口逃荒的情景

更是深深刺痛他的心

以前,右玉縣風沙嚴重,群眾生活困苦。(右玉縣委宣傳部 供圖)


為尋求「治沙良方」

他走遍右玉上千道溝梁河汊

進行了4個月的全縣徒步考察

山西省右玉縣小五台高地上的古長城(2011年5月29日攝)。新華社發(辛泰攝)


終於有一天

在一個長滿綠樹的偏僻山溝里

張榮懷找到了答案

那兒的農民告訴他

有了樹的保護

糧食收成比別的地方高几成

山西省右玉縣威遠鎮種植的沙棘(2007年12月11日攝)。新華社發(辛泰攝)

回到縣裡

張榮懷在簡陋的辦公室

寫下一行字:

「人要在右玉生存,

樹就得在右玉紮根。」

他還在縣委工作會議上提出:

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

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右玉縣群眾在荒山植樹(翻拍照片)。新華社發


張榮懷帶著全縣幹部

冒著風沙來到蒼頭河畔

每人種下了10棵樹

從此拉開了右玉人

70年堅持不懈植樹綠化的序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右玉縣群眾在荒山植樹(翻拍照片)。新華社發


那時候的右玉

每個機關單位辦公室門後

都會放一把鐵鍬

到了植樹期

幹部群眾、男女老少

就一起加入到植樹大軍當中

「不怕苦不怕累,

每年春天栽樹、冬天修水利,

到了中午也不回家。」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右玉縣群眾在荒山荒坡植樹(翻拍照片)。新華社發


經過70年的耕耘

右玉的林木綠化率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到0.3%

提高到了現在的55%

將近200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

成為了「塞上綠洲」

拼版照片:上圖為治理前,右玉縣的荒涼沙地(資料照片);下圖為右玉縣小南山森林公園(新華社記者曹陽8月7日攝)。

習近平同志五次對右玉精神

作出重要的指示和批示

右玉精神體現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是迎難而上、艱苦奮鬥

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

俯瞰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一景(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經過一代代右玉人的不懈努力

2018年8月

右玉縣成功脫貧

新時代的右玉

將繼續在「右玉精神」的引領下

逐步實現「由綠到富」的轉變

在山西省右玉縣小五颱風力發電廠附近,當地牧民放養的羊群在吃草(2012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

這個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小縣城

用幾代人前仆後繼的努力

造就了田園詩畫的奇蹟

經過70年綠化,這是現在的右玉縣城全貌。(右玉縣委宣傳部 供圖)


今年是右玉人植樹造林的70年

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我們重溫總書記提到的右玉的故事

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含義——

黨員領導幹部要有

「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像接力賽一樣

一棒一棒接著幹下去


本文來源:新華社

轉載編輯:李沛 // 責編:楊瀅 // 監製:張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Q2bX2wBUcHTFCnfM2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