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改變CBA,劇變前夜,新賽季或是最後的狂歡?

2019-10-19   10號投手

世界盃已經結束一個多月,但中國籃球卻深受後遺症影響。本土作戰,加上抽到最理想的分組,全國球迷都期待,並且相信中國男籃能創造佳績。可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中國男籃不僅未能小組出線,最後連直通奧運的門票都沒拿到,創造歷史最差戰績。這樣的結果,顯然是非常令人失望,甚至憤怒的。國家隊在世界盃表現糟糕,CBA自然就成為輿論焦點,新一輪的改革不可避免,而外援無疑是改革的重點。擺在CBA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放寬外援限制,提升聯賽競爭力,讓本土球員有危機感;另一條是收緊外援限制,犧牲聯賽觀賞性,讓本土球員得到更多的鍛鍊機會。在開放和保守之間,CBA最終選擇了保守。

根據規定,從20-21賽季開始,CBA各支球隊最多可以註冊4名外援,但每場比賽仍然最多只能報名2名外援。外援使用從4節6人次調整為4節4人次,而且每節最多1人次。同時,除了八一男籃,上賽季排名後4位的球隊,外援使用為4節5人次,末節單外援。進入季後賽後,不允許新註冊外援或更換註冊外援,所有球隊(八一男籃除外)適用4節4人次。

外援從4節6人次變成4節4人次,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增加本土球員的出場時間,挖掘年輕球員的潛力,為國家隊儲備人才。然而,外援的出場時間從72分鐘減少到48分鐘,CBA的觀賞性勢必會受到很大影響,而且強弱差距將會變得更加懸殊。此外,增加本土球員出場時間,固然能豐富國家隊的人才儲備,但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國家隊只需要12名打得好的球員。在CBA競爭力下降的情況下,單純增加本土球員出場時間,恐怕很難練出能適應世界賽場的球員。

八一男籃一直都是全華班,本土球員的成長空間沒有受到外援擠壓,但他們卻甚至沒有球員入選今年世界盃集訓大名單。再看看王哲林和郭艾倫,他們在各自球隊都是外援級別的戰術地位,出場時間和球權都管夠,數據也非常漂亮。可到了世界盃面對強隊的時候呢?王哲林在內線拿不了分,郭艾倫2場生死戰12投0中!事實證明,在溫室里成長的球員,是經不起世界大賽考驗的。反觀歐美球隊的球員,他們在NBA、歐洲頂級聯賽的出場時間或許不多,但到了世界賽場也能大放異彩。

或許有人會說,當初本土球員唱主角的年代,中國男籃湧現出了姚明、易建聯、王治郅、劉玉棟、胡衛東、李楠、朱芳雨、孫軍、鞏曉彬等非常優秀的國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老一輩的國手不僅有天賦,而且訓練刻苦,基本功非常紮實,這是他們能適應世界賽場的重要原因。反觀如今的國手,在各方面的條件都大幅度改善的情況下,他們的基本功卻比前輩們差遠了,罰球命中率和三分命中率都慘不忍睹。所以,難怪有人說,中國男籃的球員一代不如一代。試問,球員沒在訓練場下苦功,把基本功練紮實,靠人為增加上場比賽時間,這能收到多大效果?時代在變化,世界籃球聯繫越來越密切。CBA進一步限制外援,其實跟閉門造車差不多。

不得不說,CBA的外援新政是開倒車,國家隊能不能受益還是未知之數,因為培養年輕球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聯賽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儘管很多人詬病CBA這不行,那不行,但客觀地說,經過24年發展,CBA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水平外援到來,CBA的觀賞性和競爭力也穩步提升。尤其是姚明成為籃協主席後,他對CBA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聯賽的細節做得越來越到位,商業化也越來越高。如果中國男籃能在世界盃取得理想成績,那麼CBA有望更上一層樓,品牌價值也會大大提升。然而,隨著中國男籃在本土世界盃慘澹收場,CBA迎來的很可能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新賽季將會是最後的狂歡。

經過休賽期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新賽季的CBA將會變得更加激烈。廣東男籃、新疆男籃、遼寧男籃、北京男籃這四支傳統豪強都摩拳擦掌劍指總冠軍。深圳男籃和廣廈男籃升級外援配置之後,也躍躍欲試,向總決賽的目標發起衝擊。此外,很多中下游球隊也進行了積極的補強,他們將會為了季後賽名額展開激烈廝殺。像這樣懸念重重,而且精彩紛呈的CBA,無疑是大多數球迷希望看到的。而到了20-21賽季,隨著新外援政策的實行,CBA將會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