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雲浮是六祖的故里,在新興縣有個景點叫藏佛坑。
藏佛坑位於新興縣城南面的六祖鎮寺田村東側,距離著名的景點國恩寺3.5公里。
在藏佛坑的位置現在建有一座寺廟叫藏佛寺,寺廟的面積不大,其中建有紀念六祖的六祖殿。關於這個藏佛坑景點,官方是這樣介紹的:
相傳,在唐代713年農曆八月初三,六祖在國恩寺聚集門徒傳法告別,端坐至三更時,對眾弟子說:「我去了。」說完便升作一道光往南方逝去。白光過後,六祖便不見了蹤影。
眾弟子急忙追出國恩寺,沿白光的方向尋找,當大家追至寺田村時,在村東側的一條山坑中發現有白光時隱時現,當來到坑口時,發現坑正中有一塊大石,六祖正盤坐在大石上,已然成佛。
這座山坑因有六祖化身成佛名聲大振,人們將此坑稱為藏佛坑。據說,在清朝的《肇慶府志》、《新興縣誌》上均有記載此坑。
那麼,藏佛坑的來歷果真是如此嗎?作為不相信神話故事的現代人,來此景點心底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六祖生在故鄉,圓寂於故鄉,按照國人的傳統思想感覺應該落葉歸根,但他的真身為什麼卻被供奉在韶關南華寺,而不是故鄉國恩寺?
這太讓人感覺奇怪了。
藏佛坑上所建的藏佛寺香火一直很旺,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包括石橋,幾乎全是由信客所捐建,人們覺得此地禮佛很是靈驗,因此一直遊客不斷。遊客只要來到藏佛寺,便會點上一柱香,走一走山間林道。
山道上至今還保留著六祖坐化的大石,據說六祖坐化後,大石便成為附近村民們用來求雨的求雨石。當此地乾旱之際,便抬上六祖的坐像,由法師帶著眾人敲鑼打鼓將六祖坐像擺放於求雨石上,用缽盛滿坑水,在六祖像前擺上貢品,由法師倒念經文,眾人站在烈日下暴曬,以示心誠。傳說,每次都十分靈驗。
在求雨石不遠處有一座亭子,由粱姓人修建,據說是六祖坐化後用來給六祖凈身的亭子。亭子橫跨在溪流之上,站在亭子上能看到瀑布與潺潺流淌的清清溪流,視野極好。
其實,大石和凈身亭都是真的,它們都曾與六祖真身產生過緊密的聯繫,藏佛坑的故事也是真的,只是現實並沒有那麼神話。
六祖在廣州光孝寺菩提樹下頓悟,並在光孝寺剃度,至今,他的頭髮還藏在光孝寺的瘞發塔下。
韶關南華寺是六祖弘法的道場,他在南華寺待的時間很長。
國恩寺不僅是六祖為報父母恩建造的寺廟,而且埋葬和供奉著他的雙親。
廣東這三座寺廟都與六祖有淵源。當六祖圓寂後,他的歸處便成了三家寺院討論的熱點,那就是:六祖最終的歸處應該在哪兒?
當初,六祖在故鄉圓寂,三家寺院都想迎六祖真身用以供奉,當地人想了一個笨招:將六祖藏在藏佛坑。
但躲避始終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三家寺廟用了一個辦法將爭議解決了。這個解決的方法據說記載在《壇經》的最後。
正當三家寺院爭議不斷的時候,有人提議通過點香來決斷,「煙飄的方向,就是供奉大師的地方」。
最終,香煙飄的方向指向了南華寺。
為了紀念這段傳奇的經歷,六祖故鄉的人們將藏起六祖的地方命名為藏佛坑,並用一個故事將這段經歷隱藏在了神話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KIsSHYB2uKmW_kO0c8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