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子將剪刀交給觀眾,任由他們剪碎衣服,人性卻經不起考驗

2022-03-13     安慶大同

原標題:日本女子將剪刀交給觀眾,任由他們剪碎衣服,人性卻經不起考驗

引言

何為藝術?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都有所不同。《西方藝術簡史》中提到:「藝術不只是技藝,更是情感的傳達。」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它能讓人感受到藝術作品中所帶有的情感。人類取得的所有文明成就中,第一個誕生的就是藝術。

有一種被稱為行為藝術的藝術表演,是讓藝術家親身參與,提前策劃後推出行為,並通過這個行為與人交流,最終形成結果的過程。由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群構成。行為藝術的慣用方式,一直都是通過使觀眾震驚,從而讓觀眾自己重新審視他們原有的藝術觀及其與文化之間的聯繫,即刷新三觀意識。

城市街頭的行為藝術表演

01

某日,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張開雙臂,從高樓上自由落體而下,完成作品《自由墜落》。從此誕生了行為藝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了行為藝術圈。行為藝術因為理解不同,詮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小野洋子就是行為藝術的代表者。

小野洋子,出生於日本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家庭條件優渥,這種環境讓她思想開放,可以無憂無慮的追求藝術。小野洋子接觸行為藝術是開始於與作曲家一柳慧結婚,婚後的小野洋子便活躍於美國前衛藝術圈。

小野洋子舊照

但是讓小野洋子被大家熟知的還是因為她那獨一無二的作品《切片》。所謂的切片就是行為藝術家與觀眾的一種互動方式,藝術家坐在台上,台下的觀眾可以拿台上提前準備好的剪刀,在藝術家的衣服上任意剪一塊。剪的布料不能超過明信片大小,直到將衣服剪完,全身裸露為止。這個過程持續時間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不等。

02

小野洋子表演這個作品多次,但萬事開頭難。小野洋子第一次表演這個作品時,是在美國卡耐基誦廳,在這次過程中,她的內心是崩潰卻又刺激的。崩潰是因為沒有一個觀眾關心她的想法,刺激是因為這是從未有過的體驗。對觀眾來說,這也是很新鮮的事情,是以前從未見過或者聽過的。

小野洋子的作品《切片》

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小野洋子對行為藝術的一次小小嘗試。但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有過這次體驗以後,小野洋子喜歡上了這種藝術,她不在乎觀眾的想法,她認為這是對藝術的獻身。

很快,小野洋子就在英國倫敦開始了她的第二次表演。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這次小野洋子顯得很從容。她淡定的說道:"來吧,剪下我的衣服,隨便哪裡;每個人剪下的面積不要大於一張明信片,並請將這碎片送給任一個你愛的人。」

小野洋子舊照

03

但人性卻經不起考驗。與第一次的觀眾一模一樣,這些觀眾也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不過小野洋子不在乎。她更在意的是人性的碰撞,這些觀眾必須要將剪下的碎片送給自己最喜歡的人。她很好奇這些人的心理活動,是否能接受這個來自人性的挑戰。

對小野洋子來說,第二次表演更重要的意義是她認識了約翰·列儂並組建了家庭。儘管小野洋子因為這段婚姻飽受爭議,大眾認為是因為她過多插入約翰·列儂所在的樂隊事務,才導致披頭士樂隊解散。後來,約翰·列儂被射殺而死,小野洋子一夜之間成為了音樂圈的第一寡婦,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她也一直沒有淡出大家的視野。

小野洋子老年照片

而如今,已經87歲高齡的她依然堅持著《切片》這一行為藝術。有人說她是為了成名,為了博取眼球,不惜用這樣的方式。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是她的一次自我突破,不管方式是怎樣,精神上是得到了升華的。她選擇這種行為藝術也是一種破釜沉舟,因為一旦表演了第一次,就會在人們心中留下痕跡,就算她忘了這事,全世界也不會忘。所以一直堅持做這件事情,這樣同時還能吸引更多同道中人。

結語

朱自清在《鍾明〈嘔心苦唇錄〉序》中寫道:「標新立異固不可,機械陳腐亦不可。」小野洋子通過行為藝術,表明了她對藝術的態度,不管她最初的目的是出於什麼,最後她也為這門行為藝術奉獻了自己的一生,至少她這種不顧世俗的眼光,敢為人所不能為,敢為自己不敢為的行為是我們所敬佩的。

參考資料:

《西方藝術簡史》

《鍾明〈嘔心苦唇錄〉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8d96d028f63faac1f1ef6e536c64c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