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明朝跟清朝都是歷史愛好者討論最多的兩個朝代,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這兩個朝代可以聊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多到可能幾十本書都說不完,其中有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中明君跟昏君都有,最耐人尋味的是,昏君也做過一些好事,明君也做過糊塗的決定,中國歷史上純粹的昏君肯定很少,更多只是沒有能力將江山扶持好罷了。
但可惜,後人們看歷史更多都是看結果,結果要是有異樣的話,就很難不帶有色眼鏡去看人,這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少見的事情。
有人說:將明朝跟清朝順序顛倒一下,照樣會發生鴉片戰爭,這就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會提到鴉片戰爭呢?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那是一個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在吃大苦的年代,一位農民如果能夠在家種田種到老死,那他的生活已經算得上是非常幸福的存在了。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這樣看待一下,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普遍都不會超過200年呢?這並不是朝代有著一個200餘年的大限,而是200年能夠出現太多預料不到的狀況,加上每一位皇帝的治國理念或多或少都有區別,久而久之自然會讓天下走上一條未知的路,這並不是什麼玄學,先祖為後輩打下來的江山,也架不住後輩們胡亂治國。
首先,明朝跟清朝有著最為相似的一點就是:人們的階層幾乎是固化的,如果在平民的家庭之中沒有出過什麼當官的人,那麼就幾乎是往後幾代人都不會有什麼階層上的變化了。
更讓人細思恐極的是,納稅制幾乎針對的就是平民,那些所謂的官員,反而絲毫不用納稅,這對底層百姓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內耗呢?
對歷史少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個被百姓們都憎恨的朝廷,又怎會存在很久呢?畢竟朝廷就像是一艘船,民意就是汪洋,船能夠在汪洋上行走,汪洋也能將汪洋掀翻。
我們不否認夸朱元璋跟朱棣的人不少,但到了明末的時候,農民起義變得越來越多,甚至連朝廷都鎮壓不下去了,就足以可見當時的明朝已經腐敗到了何種境地,這一艘扁舟在汪洋大海里,已經算得上是風雨飄搖。
其實不難發現,農民起義在歷史上算不上太罕見,幾乎每個朝代都或大或小的發生過,可以說這就是古代封建社會的一道縮影了。
畢竟在封建社會,皇帝一句話就能決定大臣或者平民的生死,不論大臣與平民是不是真的有罪,在這種伴君如伴虎的情況下,沒人會覺得這是一個安康的人間,儘管在歷史上,喜好殺人的皇帝,也並不算多。
不難發現,清朝的末期,跟明朝的末期,其實有著一股相當類似的命運,到了王朝末期,皇帝們對於治理天下,也都有著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了,等待的也唯有王朝的覆滅,如果說當時清朝能夠跟列強們硬剛的話,只不過更會加快滅亡的速度,這更像是一種宿命。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朝代的延續,就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存在,不一定一件大事就能導致朝代滅亡,但即便是再有能力的皇帝,也遲早會遇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且朝廷之內,一旦心沒有站在一塊,就很容易有一些難以預料的事,這些都是需要鑑別的。
為什麼說,到了清末時候的清朝,即便是李世民朱元璋來主政,都不會有效果呢?這幾乎就是原因了,也許封建社會那種一手遮天的統治方式,本就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人民能夠當家做主,才是一個國家長久發展的可行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