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真面目」終於被曝光,她騙了我們太久了

2024-10-07     美芽

本 期 導 讀

豆瓣開分9.0?

尊重現實!

把偷走的還回來

妹們,晚上好哇~

眾所周知,能在豆瓣拿到9分以上的影視劇,含金量有多高

放在國產劇更是寥寥無幾,去年就一部《漫長的季節》9.4分,而今年眼看快到尾聲, 一部 《山花爛漫時》邁入觀眾的視野,豆瓣開分9.0

看過這部劇的姐妹,都說,還是打低了。

《山花爛漫時》是 以張桂梅為原型創作的故事

此前就以電影試水過,但上映後迎面而來的都是罵聲,撲的很慘,到現在豆瓣都沒開分。

那為什麼一拍電視劇就好評連連呢?

原因就是《山花爛漫時》它 尊重現實

之前《我本是高山》上映時,主角形象還原度很高,觀眾期待滿滿,因為 女性的角色被搬上熒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但一進電影院,觀眾就感覺被騙了。

明明支撐張桂梅前行的一直是信仰,而影版了弱化了這一點,反而 把她的精神支柱寫成了亡故的丈夫

不能說不行,但是如果故事是以張桂梅校長為藍本,那 就是不恰當的,是對人物的片面性描寫

更可笑的是, 原本酗酒父親的角色改成了酗酒母親

雖然後續主創團隊解釋是想通過張桂梅對酗酒母親的幫助,改變女孩的命運,從而突出張桂梅老師理念中的「改變三代人的命運」。

但是只能用這種形式體現嗎? 顯然不是的。

這種 脫離現實、生搬硬套的改編,不得不讓觀眾多想,主創團隊是不是有意醜化女性

以及電影里對群體角色的刻畫也是有偏差的。

影版中,著重描寫女學生的叛逆, 逃課打遊戲、去夜市消費、早戀。

但是對於大山裡的女孩而言,老一輩思想里「女孩讀書無用論」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影版顯然為了製造矛盾偷懶了,為了強化戲劇性的衝突,沖淡了真實的本質。(跟大多數國產疼痛青春片一個路子)

而且除了張桂梅以外, 每個角色都像是為了阻撓她而生,潑冷水的領導、不服管的老師,似乎只有他們成為「絆腳石」般的存在,才能讓張桂梅的成功變得讓人歡欣鼓舞。

影版的底色是苦澀的,試圖用歌頌苦難的方式來突出她高潔的人物形象。

反觀《山花爛漫時》(劇版)笑中帶淚的,是苦中帶甜的。

在這裡張桂梅的形象不用苦難包裝, 她上能忽悠領導,對線老師,下能懟媒婆,抓早戀學生

一張嘴搞笑女的本質就壓不住了。

就像現實中的張桂梅一樣,破山爬到罵髒話,很真,很有人味。

在描寫到女學生時,劇版挖掘了大山女娃讀書的難處,在大山里長輩的認知里,女娃就是結婚換彩禮的工具,年輕才能換個好價錢

所以即使女校免費供女孩讀書,在家長的眼裡都不如嫁人生娃更有性價比。

正是這樣貼近真實的劇情,看完才會有種如鯁在喉的難受。

簡單來說, 還原苦難,比創造苦難,更能讓人共情

劇版里的張桂梅也是幸運的,在「創業」的路上,有好友方瓊的陪伴和開導。

領導也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比如嘴上說著不行,但總是伸出援手的教育局長。

被張桂梅一口肉一口肉的忽悠著辦事的馬副縣長

就連劇里說不上姓名的角色,在電視劇里也發著光:

聽到張桂梅拉贊助困難,偷偷捐款的 豆花阿姨

張老師開完大會後,第一個把話筒伸向她,並把大山女性困境報道出去的 女記者

斥責「家長」不配做父母的 女醫生

你能感受到,這裡的 人物是真實的,鮮活的,立體的

是他們和張桂梅一起,拖舉著大山的女性走出困境,讓人看著心裡暖暖的,很有希望。

看吧,寫苦難就要寫苦難本身嗎?

《山花爛漫時》給出了很好的答案,生活本身就很苦了,沒必要再下猛料,學著找點樂子挺好的。

還有這酗酒的角色,不給母親,依舊能體現張老師的辦女校的初心。

角色原本是誰的,就讓誰來演,偷梁換柱,不算是高明的創作手法。

這些偷角色的例子,我每每看到,都會忍不住想: 為什麼要「偷」呢?是因為自己沒有嗎?

不過,慶幸的是,透過《山花爛漫時》的9.0分,我看到的是 大眾審美水平的提升,我們不再帶著濾鏡看劇,不再盲目溺愛爛劇

同時也聽到了女性的聲音在社會上漸漸清晰,或許現在還沒有達到我們理想中的狀態,但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隨著更多人發聲,我們會迎來屬於我們所期待的時代。

-今日互動-

姐妹們有推薦的女性主義作品嗎?

歡迎你們在評論區花式安利~

國產戀綜沒有愛情,只有死裝網紅?

「黃色網站」上的女生都是怎麼被偷拍的?!(真人分享)

一起變美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88d6aa8386279fea92514431aff4a05.html






鄭爽,判了!

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