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一天,蘇明娟出生在了安徽的著名貧困縣金寨,當時金寨人的生活是比較艱苦的。在那個人們思想觀念還沒有很大改觀的時期,一個女孩的誕生對一個家庭來說甚至是一種負擔。不少人直接將女兒養大後,換成了彩禮,對女兒可以說沒有一點感情。
蘇明娟出生後母親並不開心,不過父親還是非常開心地抱起了自己的女兒。蘇明娟沒有出生之前家裡吃的食物就不太夠,隨著蘇明娟一天天長大,家裡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父親不得已只能前往深山老林中砍柴多增添一份收入。
在金寨那個貧困地區,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女孩子去學堂中讀書,畢竟不少人認為女兒生下來就是給別人家生下的,一長大人家就嫁走根本不會留念娘家。
好在父親終於還是說服了母親,同意讓蘇明娟上一段時間學試試,如果成績還不錯繼續讀,若是不行就趁早學習做飯,方便未來找一個好婆家。
說實話家裡的錢也不能夠支撐蘇明娟上很長時間書,父親的意思是讓她多讀書認識一些字,能夠讓她未來出去不會受苦,自己本身一輩子就吃了沒有讀書的虧,若是再讓女兒也沒有學習的機會,女兒長大後一定會怪自己。
彼時的蘇明娟一頭扎在學習上,學會了很多大人都不認識的字,父親回去看到了很欣慰,最起碼錢沒有白花,女兒還算是學習到了一點知識。
1991年的時候,解海龍前往各地山村拍攝學校內的環境,希望有人捐款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些好的學習環境。
好巧不巧他來到了金寨縣農村的小學,正好還是蘇明娟所在的學校內。當所有學生都埋頭寫作業的時候,蘇明娟發現有人推門瞪大了眼睛一抬頭,這張照片正好被解海龍拍攝下來。剛剛拍下來的時候,解海龍直接淚目了。
很難想像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還有一雙如此渴望知識、渴望學習的大眼睛,在記者的採訪中,解海龍直言:當時看到這雙眼睛的時候,直接穿透了我的心靈。
隨後蘇明娟就成為了希望工程的代言人,這張照片也在很多版本的教育書刊中出現。
蘇明娟的事情被各界人士知道後也是紛紛向她伸來援助之手,一對老夫妻拿出一半的養老金無償捐贈給蘇明娟就是希望她能夠好好讀書,幾個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小朋友紛紛砸碎了自己的存錢罐,將這些錢也寄給了蘇明娟。
面對這些錢蘇明娟在收到後就急忙拿給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卻對她說:孩子我們雖然窮,但志不能短,讓郵遞員叔叔把這些錢給人家寄回去吧!家裡雖然困難,但是你讀書爸爸還是供得起的!
父親說完這些話之後,希望工程的人聽到後告訴他們:你們現在需要這些錢,你們能夠走出大山,過上好的日子就是對這些捐贈人最大的回報。
此後蘇明娟的父親幹活也是非常的賣力,她知道女兒的學習成績很好,不能讓她放棄讀書去勞作。2002年的時候,蘇明娟踏入了高考的考場,在考場上她臨危不亂,最終成功收到了安徽大學金融專業的錄取通知書。
在收到通知書後,全家人喜極而泣,大山裡的人也終於相信讀書真的能夠改變命運。若是當初父親沒有讓蘇明娟去讀書,蘇明娟大機率會和村子裡其他女孩一樣,到了出嫁的年紀便隨便找一個人嫁了,但那真的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嗎?
上了大學之後,蘇明娟能夠得到學校發放的900元貧困補助,可蘇明娟一直都在拒絕這些錢,她總是認為還有更應該需要幫助人。大學四年期間,蘇明娟沒有向家裡張過一次嘴要錢,幾乎每個沒課的日子,每個寒暑假,她都奔波在兼職的路上。
蘇明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能夠完成自己大學的學業,還把多出去的錢勻出去一些通過希望工程捐給其他山區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解海龍給蘇明娟拍攝的照片也有了一定的價值,最終被拍到了30多萬。
大學畢業之後,蘇明娟憑藉著自己優異的成績進入到了一家銀行工作。蘇明娟在獲得良好的工作後並沒有放棄幫助山區的孩子,她將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無償捐贈給希望工程,自己能夠自足自給後,她每一個月都會從工資中拿出一部分捐給希望工程。
這個習慣從蘇明娟上學後第一個月就有了,一直持續到現在。
銀行工作期間,蘇明娟也是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愛人在聽說蘇明娟每個月都要給希望工程捐款後,非常的開心!他認為自己遇到了一個有愛心的姑娘,殊不知蘇明娟正是當初受了這個苦,所以不想讓更多的人受苦才會每個月進行捐款。
丈夫聽說後也加入了每個月捐款的行動中,2017年的時候,蘇明娟腦海中萌生出一個想法: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基金會,單純的為了幫助山區讀不起書的孩子。
現如今蘇明娟已經是副廳級別幹部,雖說職位不低,不過蘇明娟多年來一直都保持著低薪收入,記者採訪的時候問她:為什麼不多領一些工資?她只是摸摸頭髮說道:當什麼官,拿多少錢並不重要,只要能夠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就夠了。
她,曾經是受益者,現在,更是踐行者。所謂薪火相傳,便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