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22/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48天
01
前幾天,看到網友們在討論一個帖子。
帖子的標題是:「MCM玄學,看起來很會玩但是成績依舊很好」。
MCM品牌,生產服裝、箱包等,它的包包售價在幾千到萬元不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輕奢」。
這位博主主張,學生妹妹很適合背MCM,她把背MCM的女學生定義為:
「成績好,頭腦靈活,愛學習,任何場合都喜歡學習,樂在其中;
學起來很快樂不苦,青春洋溢的美女學霸。」
她給出了一系列的理由,比如價格親民,款式年輕,活潑中帶有一點酷,適合學生黨。
接著,她還給出了一個讓人大為震撼的理由:
「MCM成績很好,哪怕去蹦迪,都可以從MCM包包里掏出美術史,吵鬧是你們的,我看魯本斯。」
不僅如此,博主還給這個包包賦予了一個特性:
背它的人「耐得住寂寞」,因為忍得住孤單,所以就可以專注學業,成為超容易出成績的「寡王」。
雖然博主病句百出,但大概也能從上下文中理解她所要表達的意思:
只要背著MCM,你就是又會玩又會學習的美女學霸。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帖子,也有幾千人的點贊與收藏。
02
買一款包包,你就是一個美女學霸。
熟悉嗎?這就和以前說「穿著一件衣服,能夠彰顯你的品味」一樣的套路。
很明顯,這依然還是一種消費主義話術。
這一套話術的底層邏輯,依然是通過給商品貼上一些毫無根據的標籤,使商品具備一定的符號價值與象徵意義,再引導人們消費,試圖將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轉化到自己身上。
商品成為符號的載體;人自身成為商品的載體。
他們鼓吹著人生的價值、事業的成功、個人的品味等形而上的東西,要通過對形而下的商品的消費和占有來體現。
就像以前的星巴克貓爪杯、優衣庫聯名款T恤,還有限量版盲盒,限量版球鞋,無一不是遭到了哄搶和抬價。
而哄搶它們的,就是追求小資、喜歡彰顯身份、被消費主義洗腦頗深的年輕人。
即使他們每到月初就月光,信用卡還款能力永遠跟不上慾望的膨脹程度,但他們依然樂此不疲地搜羅、談論、購買大牌口紅、名牌包包、限量版球鞋、網紅餐廳……
而這樣的年輕人,又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新型窮人」。
就像《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消費主義,是賦予窮人選擇幻覺的一種利器。
資本家不斷在你耳邊鼓吹「你只有一直消費,才會一直快樂。你選擇購買一些彰顯小資生活方式的物品,就是在向富人的生活靠攏」。
於是,我們漸漸被消費主義蠱惑,以為自己通過買買買,就能擁有選擇權。
消費主義帶來的是一種身份幻覺、一份苦澀生活的甜味劑,甚至是一個能實現階級跨越的假象。
03
避免陷入消費主義陷阱、成為新型窮人,我們還應該知道哪些真相?
警惕「虛假的需求」
虛假的需求,是社會理論家馬爾庫塞提出的一個概念。
這種虛假的需求,不是源自你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場營銷製造出來的。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擎用自己的經歷,對這個概念做出解釋。
1991年劉擎到美國留學,第一次走進所謂的「超級市場」。
站在長長的貨架面前,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有很多他都不知道有什麼用。
這裡面沒有什麼高科技產品,都是一些日用品。
比如他看到一個小型的木質裝置,完全不明白拿來做什麼。
一位美國同學告訴他,這是專門用來放廚房紙巾的「paper rowel」。
眾所周知,日用品本來是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
但當時美國超市讓劉擎覺得,他本來不知道他有這種需求,而在看到這些商品後產生了需求。
也就是說,我們對一些商品的需求,其實是商品製造出來的。
廣告把產品和「生活方式」「自我形象」綁定在一起,讓你心甘情願付出十倍百倍的價格買單。
消費主義無度地刺激人的物質需求、享受慾望,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無止境地追逐不斷更新疊代的虛假需求。
漸漸地,大眾被無盡的消費和享受所賄賂,心甘情願地服從於這個系統的控制,被所謂的「花錢自由」所洗腦,喪失了真正的選擇自由。
避免配套效應
當你買了一件上衣,就會希望再買一件相匹配的褲子、一雙匹配的鞋子等等與之相配。
你本來出門只想買一件上衣,卻買了一整套服飾,這就是配套效應在作祟。
配套連鎖往往難以終止,人們會陷入「越得到越不能滿足」的怪圈,擁有的越多,慾望的裂口就越大,永遠都裝不完。
久而久之,我們的精力,也會集中到那些與之配套的沒有用的物品上。
因此,我們需要適當節制自身消費慾望,對於那些非必需東西儘量不要擁有。
否則,如果你接受一件,那麼外界和心理壓力,往往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東西。
最後分享一則故事。
有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集市逛一逛。
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裡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東西應有盡有。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蘇格拉底想了想,同意學生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收穫。
蘇格拉底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隨後,蘇格拉底語重心長地給自己學生上了一課。他說: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當我們為奢侈生活而疲於奔波時候,幸福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幸福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物品一個也不多。」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