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人文關懷為「向新力」「導航」

2024-05-12     周到上海

原標題:在楊浦,人文關懷為「向新力」「導航」

人民城市新實踐,將人文關懷與百年工業文明融為一體的楊浦濱江,擁有了新的風景。江畔,走走停停,作為視障人士,她第一次體驗導盲犬的幫助。前進、停步、拐彎,每一個動作都做得猶如行雲流水,遇到行人或障礙物,導盲犬也能即刻感知,緊急避障。為她「導航」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電子導盲犬,不僅「長」著六條腿,還同時擁有四種「感官」,對走過的路線「過目不忘」……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研發人員投入電子導盲犬的探索,嘗試為視障人士出行開闢一條新路。

向「新」而行,以人文關懷為「導航」。在楊浦濱江,城市溫度「滲透」百年工業文明肌理,濱水空間「無差別」共享,將為全人群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六條腿、四種「感官」、過目不忘,視障人士出行將有「新夥伴」

下午兩點,楊浦濱江江畔,視障人士李菲正在一條導盲犬的引導下沿江散步,這是她第一次體驗導盲犬的幫助。走走停停,短短百米,對李菲來說已經很滿足。李菲的這條導盲犬與眾不同,它「長」著六條腿,前進、停步、拐彎,每一個動作都做得猶如行雲流水,遇到行人或障礙物,它也能即刻感知,緊急避障。

這是由上海交通大學研發製成的電子導盲犬,本次楊浦濱江之行,是作為「初生牛犢」的它第一次在視障人士的帶領下進行實地操作測試,研發人員全程陪同,收集數據,保障李菲的安全。

「一次邁三條腿」,在地面撐出一個穩穩的三角形

導盲犬,是視障人士的「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訓練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因而成為所有工作犬里淘汰率最高的犬種。根據中國盲人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731萬視障人士,而現役導盲犬的數量僅有400隻左右。越來越多研發人員投入電子導盲犬的探索,正是為了緩解「一犬難求」的現狀,為更多盲人的日常出行帶來方便。

測試結束後,李菲忍不住摸了摸電子導盲犬,仿佛在摸一條真正的小狗。「與大眾想像的不同,並非每一個視障人士都善於使用導盲杖,像我平時出行,通常需要家人或朋友帶著一起走,」李菲說,「這種體驗很棒,當電子導盲犬引領我前進的時候,我能走出一條更直的路線,而自己走的話,看不見的人是走不了一條直線的。」

為視障人士「導航」,安全、穩定是關鍵詞。這也是電子導盲犬「長」著六條腿的原因。

隨行的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陳志軍告訴記者:「市面上很多機器人仿造狗的外形,打造成四條腿,走路時一次性邁出兩條,立在地面,形成一條線,這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機身容易左右傾斜,因此它需要不停踏步以維持動態穩定。我們的這條電子導盲犬,它一次邁三條腿,在地面形成一個支撐三角形,穩定係數很高。即使不一直邁步,它也能站得穩。」

六條腿,只是電子導盲犬的亮點之一。無須時刻聯網,每條路線走一遍就會被載入「記憶」,「過目不忘」;同時擁有四種「感官」,可聽、可看、可說、可感……相比動物導盲犬,電子導盲犬擁有諸多優勢,而且已經考慮到了視障人士出行的個性化需求。

為保障視障人士安全,它在工作時的默認速度是0.6-0.8米每秒,但只要用力推拉,便可實現增減速度。陳志軍介紹:「我們這個速度是通過力交互實現變化的,通過盲杖感知盲人手上的力,推一下就加速,拉就減速。比如這次在李菲女士的使用過程中,電子導盲犬最高秒速為1.6米每秒。」

電子導盲犬的落地使用,需要技術研發和管理制度「雙管齊下」

實操測試後,李菲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比如語音功能有待提升。「我們現在會對紅綠燈信號等進行語音播報,不過經過這次測試,我們了解到語音提示的頻率和細緻度還要提升,」陳志軍說,「比如機器人突然轉彎,視障人士是沒有預感的,只有一個事後的感知。我們計劃對機器人增加更多語音預告功能,提前提醒轉彎、前面有樓梯等,增加視障人士的安全感。」

接下來,上海交通大學將根據李菲等視障人士的實際反饋,繼續對電子導盲犬進行研發、調試。

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講席教授高峰看來,眼下電子導盲犬的落地使用需要技術研發、管理制度兩個方面同時給予支持。」如果要普及電子導盲犬,必然要經過社會管理體系的大調整。比如,政府後台要建立一個服務系統,每一條電子導盲犬出門後,我們都要實時監控它的方位。另外,在公共服務方面也要增加條目。比如,視障人士帶著電子導盲犬乘坐公共汽車,電子導盲犬如何自如地上車、下車?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楊浦區乃至上海、全國都高度重視電子導盲犬工作,我們很期待未來這個項目能惠及更多視障人士。」

城市溫度「滲透」百年工業文明肌理,濱水空間「無差別」共享

無障礙通道上有井蓋、箅子時,其孔洞的寬度或直徑不應大於13毫米,條狀孔洞應垂直於通行方向;輪椅坡道的橫向坡度不應大於1:50,縱向深度不應大於1:12,凈寬度不應小於1.2米,長度超過9米時,每隔9米要設一個輪椅休息平台;100%設置無障礙衛生間,保證無障礙主通道上衛生間距離小於600米;無障礙休息座椅設置間距不小於150米……

以上這些細緻的規定,均出自上海關於公共空間無障礙建設的首部導則——於2022年發布的《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導則》(以下簡稱《導則》)。「窺一斑而知全豹」,每一毫米的較真,都關乎殘疾人群體感受度的提升,是楊浦「生活秀帶」更有溫度的縮影。在這裡實地測試電子導盲犬,對於楊浦濱江空間無障礙創新示範區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還岸於民,是為了讓所有人切實、充分、遊刃有餘地參與社會生活。所以「無障礙」,不僅僅囿於服務部分群體,攜帶大件行李、短期受傷的市民,同樣是楊浦濱江無障礙設施的受益者。比如,無論是乘坐輪椅的老人、殘障人士,還是手推嬰兒車的家長,都能經過這裡的坡道,輕鬆抵達親水平台……目前,楊浦濱江南段5.5公里已實現設施無障礙全程貫通。

除了空間建設的升級,讓各類人群通行無障礙,《導則》還注重信息無障礙的打造,為聽障人士設計「可視化」標識系統,同時面向視障人士研發語音系統,藉助數字科技為殘障人士暢遊濱江找到了「另一種可能」——綜合開發服務於全人群的楊浦濱江語音導覽系統,為市民遊客提供建築、通行導航等信息;重要景點介紹推出盲文版或有聲版,與無障礙公用自助設備復合設置,供視障人士閱讀;在楊浦濱江相關智慧應用中,還開發了無障礙版本,支持信息查詢輔助功能,若有聽障人士訪問,人工服務會將語音信息轉化為簡訊文本或微信文本……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導則》,已經入選全國5類50項無障礙環境建設精品案例;《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項目》,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

下一步,楊浦濱江將在5.5公里一期建成段形成「1主7輔」服務驛站系統,讓陽光綜合服務中心與7個黨群服務站、碼頭等形成黨群聯動服務機制,在各站點復合增設無障礙服務功能,從而形成「無差別」的濱水共享空間。城市的人文關懷,與楊浦濱江的空間特徵和百年工業文明深度融合,「無障礙」的理念文化與設計規劃,將為全人群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來源:上海楊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735228800f253aac0d41f06ecea28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