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車話】燃油車界沒新聞了?

2023-11-26     汽車公社

還算頗具亮點的2023廣州車展落下帷幕,毫無疑問,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新能源汽車成為絕對的主角。可以預見,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新能源汽車在汽車市場中的地位將更加重要。

而在過去的一周內,來看看汽車圈這一周都有哪些大事件,也都是圍繞新能源領域展開:

比亞迪第6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

上汽奧迪Q5 e-tron車型推至高5.5萬元優惠。

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路試諜照曝光。

一汽-大眾ID.7 VIZZION首發版開啟預售,官方預售價23.7777萬元。

蔚來開放換電網絡,長安達成首家合作。

極氪007預售訂單48小時突破20000輛。

特斯拉一個月連續四次漲價。

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將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純電動汽車平台。

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新聞,唯一跟燃油車沾邊的,比較重磅的車型,豐田世極疑似售價曝光,或售198萬元起。

但是仔細一看,這款車實際上是一台插電混動SUV,搭載3.5L V6發動機,最大可輸出412馬力(303千瓦),配備E-Four四驅系統,純電續航69公里,WLTC工況綜合油耗14.2L/100km。

而本周內,唯一完全屬於燃油車領域的大事件,則是「油價四連降,重返7元時代!」這對於今年1-10月份新增的約1600萬名燃油車新車車主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油價的下跌意味著出行成本降低,可以更好地享受駕駛的樂趣。

誰能想到,增量市場是新能源汽車3倍的燃油車竟然沒有新聞可播報。確實,目前燃油車市場的關注度正在逐漸降低,而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度則不斷上升。

一個清楚的事實是,燃油車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且穩定,無論是發動機、變速箱還是底盤等關鍵部件,都已經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改進。因此,燃油車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已經有了很高的水平,沒有太多新的技術和產品可以推出,因此相關的新聞也就減少了。

並且隨著全球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各國政府對燃油車的排放和環保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使得燃油車的技術和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同時也限制了燃油車的銷售和使用。因此,相關燃油車的新聞也相應減少。

平心而論,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看到了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飛速發展。這些技術不僅在環保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而且在性能和效率上也逐漸超越了燃油車。然而,燃油車仍然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這主要是由於現有的基礎設施和消費者的慣性。

這幾年,一些汽車製造商宣布了燃油車退出市場的計劃,這無疑給燃油車界帶來了一些震動。

然而,仔細分析這些計劃,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玄機。一些大型汽車製造商聲稱將在XXXX年停止生產燃油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再生產和銷售燃油車。這些計劃更像是企業的公關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業務轉型。

此外,儘管有些汽車製造商已經推出了新款燃油車,但這些車型往往缺乏創新和吸引力。例如,某知名品牌最近推出的新款燃油車,其產品力表現很難超越市場上已有的電動車型。這使得消費者在選擇新車時,更傾向於考慮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

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燃油車的市場份額逐漸被新能源汽車所取代。新能源汽車具有環保、節能、創新的技術特點,符合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推廣。相比之下,燃油車的相關新聞自然就減少了。

那占比2/3的那些人,為什麼還在買油車呢?或許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成熟的發動機技術,燃油車的發動機技術已經發展了多年,相對比較成熟,性能也相對穩定。在現有的道路條件下,燃油車的加速性能、行駛里程以及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

其次是加油站的便利性,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加油站都是基於燃油車進行設計和運營的,因此加油非常便利。相比之下,電動汽車的充電設施相對較少,充電速度也較慢,這在一定程程度上影響了沒有固定車位的消費者。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今年以來持續的價格戰衝擊下,在某些地區,燃油車的價格相對較低,這也是一些消費者選擇燃油車的原因之一。

可能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燃油車一直是汽車市場的主流,大部分消費者對燃油車的性能、維護、以及加油的便利性已經習慣。此外,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充電速度以及電池壽命等問題仍然存在疑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燃油車的市場地位。

總之,雖然市場容量依然是大頭,但燃油車新聞的減少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因素包括網友閱讀喜好、網上的口水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等。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燃油車的相關新聞可能會繼續減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7189d86a46c3f07c05f6c8ca4a76043.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