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對抗嘉禾,王羽對決狄龍、姜大衛,為賭氣而生的《新獨臂刀》

2023-05-18   閒人電影

原標題:邵氏對抗嘉禾,王羽對決狄龍、姜大衛,為賭氣而生的《新獨臂刀》

《新獨臂刀》是邵氏的片子,但它的出現卻跟嘉禾有關。

1967年,《獨臂刀》上映,成為邵氏第一部票房破百萬的電影,張徹由此晉升為「百萬導演」,坐上邵氏的頭把交椅,也捧紅了王羽。

邵氏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誰捧紅的角兒就必須由誰用,外人不可以隨便借用。

但王羽可不是什麼服從管教的主兒,再加邵氏給他的薪水太少,王羽早就對邵逸夫不滿。

正逢此時鄒文懷與邵逸夫有了間隙,方逸華的獨攬大權,讓鄒文懷在邵氏成了擺設,便有心另立門戶。

與王羽商量後,一拍即合,王羽偷來邵氏合同,一把火燒毀,跟邵氏撇清關係便可以心無旁騖地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但邵逸夫可不是什麼善茬,覺察到合同丟了,為防止人員流失默不聲張,反而以加薪為由跟大家重新簽訂合同。

王羽不簽則默認他是小偷,眼看鄒文懷那裡遲遲不見動靜,王羽一人回到台灣組建電影公司,單方面宣布與邵氏解約。

王羽的出走讓邵逸夫加快了清除鄒文懷的腳步。

鄒文懷爭取主動,先行帶著幾個人建立嘉禾(胡金銓取得名字),實行與邵氏工廠制度截然不同的製片方式,沒了邵氏這棵大樹,嘉禾想要打響名頭得依靠王羽。

於是請來《座頭市》的主演,跟王羽合拍一部《獨臂刀大戰盲俠》,既是大IP的強強聯手,又是新奇創意的耳目一新,指定大賣。

王羽的出走同樣讓第一代張家班失去了頭牌。

為了填補空缺,張徹轉頭去捧羅列,《鐵手無情》大賣,可羅列因長相問題依舊不火。

張徹沒了耐心,將劍眉星目的狄龍提拔為男主,開拍《死角》,可惜因尺度所限,狄龍未能火起來。

又讓自己故人的兒子姜大衛搖身一變,從龍虎武師變成《遊俠兒》男主,一經上映,姜大衛紅透香江。

隨後張徹讓姜大衛給狄龍作配,也讓狄龍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當紅演員。

兩大小生在手,邵逸夫自然是躊躇滿志,有實力與王羽正面掰掰手腕,並讓其無還手之力。

而且《獨臂刀》是邵氏的招牌,自然不能容忍嘉禾染指,一面以版權之名告嘉禾,一面讓張徹開拍《新獨臂刀》。

為了對抗嘉禾,邵逸夫也不再摳摳搜搜,放開手腳讓張徹大膽干。

所以在《新獨臂刀》中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外景,以及邵氏老片中少見的遠景。

畢竟以前的邵氏電影太過逼仄,都是在攝影棚內拍,難免小氣侷促,導致鏡頭的選擇只能是中全景,沒有大片質感。

而《新獨臂刀》也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割肉」,139萬的票房比《獨臂刀大戰盲俠》多了4萬票房,稍壓其一頭。

雖然《新獨臂刀》是邵氏與嘉禾的鬥氣之作,但並非什麼粗製濫造的狗尾續貂。

相較於《獨臂刀》,《新獨臂刀》在整體上都有了全面的提升,《獨臂刀》的風格模仿劍戟片的痕跡比較重,所以在形式上很慢,動作設計也很簡單。

而在《新獨臂刀》里,張徹加快了寫實的武打動作,並運用剪輯技巧,讓人物的武功招式看起來快速凌厲、行雲流水、變化多端。

不僅如此,張徹還「偷師」胡金銓,將胡金銓動作設計用到的蹦床移植到片中,讓角色飛檐走壁的輕鬆更具觀賞性,節奏也變得更快,符合觀眾不斷變化的審美。

此外,《新獨臂刀》一改《獨臂刀》單線敘事的薄弱,以姜大衛飾演的雷力,狄龍飾演的封俊傑為主,雙線交錯進行。

雷力被龍異之算計,與之比試落敗,被迫自斷右臂,從此退隱江湖,當一名店小二了此殘生,也變得含蓄內斂,不苟言笑。

封俊傑是青年豪俠,俠肝義膽,在雷力不問江湖事之後,他取而代之,成了武林中赫赫有名的雙刀俠客,熱情開朗,談笑風生。

一冷一熱一相遇,便勝卻人間無數,紅顏知己的芭蕉也似乎成了阻礙他們設想一同金盆洗手後在太湖邊務農的「電燈泡」,兩人惺惺相惜,英雄俠義之情躍然於螢幕。

陰陽雙男色的搭配優於《獨臂刀》中王羽一人的陽剛之氣。

這是張徹在人設上的改變,也令《新獨臂刀》的故事再是金庸的《神鵰俠侶》和《射鵰英雄傳》的融合,由像轉成學。

之後的劇情又彰顯張徹的不拘一格。

以往的傳統武俠,無非四類,弘揚武學、光復門派、懲惡揚善、為國為民。

《獨臂刀》便屬於第三種,但《新獨臂刀》一反常態,不追求什麼正義或道義,只為報仇。

《新獨臂刀》中,江湖險惡、人心不古,不講人情世故,只顧打打殺殺,沒有武林規矩。

表面被尊稱為大俠的龍異之,主持公道、俠士風範,暗地裡卻是人面獸心、陰奉陽違,滿口仁義道德,手上沾滿鮮血。

在這種風氣下生存,不必被禮義廉恥所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是江湖法則,張徹在大俠們臨死前或受傷時的慢鏡頭就是對此法的肯定。

並用暴力美學來美化大俠們的殺戮,如片尾雷力的三刀流。

借浪漫主義頌揚君子之交,如封俊傑為喚醒雷力心中的精氣神,隻身赴宴,慘被腰斬,雷力為替封俊傑報仇,一人一刀屠一城。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新獨臂刀》沒有突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難。

轉而注重江湖情義,為香港新派武俠開闢了一條新賽道,也讓此後的徐克受益,不管繁文縟節,只為情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