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砸了?《繁花》不像王家衛,胡歌沒有撐起來

2023-12-28   閒人電影

原標題:玩砸了?《繁花》不像王家衛,胡歌沒有撐起來

《繁花》不僅不像金宇澄的原著,連王家衛和上海也不像。

上海不像上海,王家衛的時裝片不能離開香港,否則就沒那味兒了。

因此,即使《繁花》講的是上海,但王家衛的布景依然是把霓虹招牌上的繁體字換成簡體字的五光十色的香港,並沒有撲面而來的上海本土氣息。

《繁花》是說、講、響,我說、他講、不響。

說話不直截了當,總是托物言志,旁敲側擊,講事體也如說書一般,先抑後揚,抑揚頓挫,拿腔拿調。

可在王家衛手裡,不響沒了,只剩我說、他講。

而這個我說、他講,也沒有「不說明白,不講透」的你懂我懂大家懂,反而是刻意高深莫測,不自然。

尤其是不響的變少讓上海變得陌生,就像王家衛一樣,雖出生於上海,但在香港長大,對上海記憶不會保留多少。

所以他鏡頭下的上海不是《繁花》里的懷念,而是再現上海灘的強行。

寶總的為人處事頗有一種許文強恍惚感,上海的腔調、精明、計算沒有拍出來。

王家衛還是再用港片的邏輯來拍《繁花》,像《東邪西毒》那般,大刀闊斧地刪減了原著《繁花》中的情,這本是王家衛的拿手好戲。

《花樣年華》里以情為主,對上海風味的展現就相得益彰,旗袍、落雨、弄堂,在香港,不說滬語也能看出上海的樣子,《繁花》中,王家衛淡化了情,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金宇澄是以《繁花》喚醒上海記憶,情是載體,擴展出阿寶、滬生、小毛三個階層的故事。

再由他們的故事引出上海的衣食住行與不同階層所處的環境,以及三人在時代變化中所經歷的一切,還有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

這些東西湊在一起就是幾十年變遷的上海跟上海人,也是生於,長於上海的金宇澄眼中的上海,當初在以上海話為背景的「弄堂網」才能引起本地人的共鳴,是他們熟悉的上海。

然而王家衛以商戰為主,第一眼看上海的視角就走偏了,走窄了。

上海是商業氛圍濃厚,做什麼都講究生意,但上海也考慮人情,弱化了情,可延伸的部分就變少了,對上海的展現就片面了。

金宇澄用上海話寫《繁花》,是因為方言代表這座城市,本地人交流自然而然的習性。

王家衛用滬語拍《繁花》則是為了突出上海,專門告訴人們自己拍的是上海,就像一個外地人到了上海,為了靠近、融入當地,提前學了幾句滬語套近乎。

但凡多聊幾句便知道你不是本幫菜,所以改革開放下的上海被王家衛拍成了民國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演員不像王家衛,王家衛的作品需要好演員,不然便失敗一半。

而《繁花》中的胡歌、唐嫣、馬伊琍、辛芷蕾等人並不像梁朝偉和張曼玉一樣跟王家衛產生了化學反應,有種你導你的,我演我的的割裂感。

故事不像王家衛,含蓄的感情沒了,特有的文藝丟了,只剩范兒了。

《繁花》也是王家衛唯一一部沒有參與編劇的作品,導致王家衛的風格大減。

王家衛的電影沒有起承轉合,往往是寥寥數筆勾勒千溝萬壑,思維跳躍,意識流為先。

所以需要現場的天馬行空和靈光一閃,若有結構完整的劇本反而限制了他的靈感與靈氣,《繁花》便是如此。

若沒有「王家衛導演」這五個字,恐怕很難看出這是王家衛的手筆。

除了少許的抽幀、慢鏡和頻繁的鏡頭調度,但這種完整也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王家衛,那就是霸道總裁的大爽劇。

胡歌飾演的寶總涅槃重生,王者歸來,與小說中「悲」的底色截然不同,王家衛這次主打的是一個「快」,節奏快、敘事快,與當下的觀劇習慣重合,不再執著他以前的慢,以及文縐縐台詞。

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文本上,配樂與畫面也失去了王家衛的影子。

懸疑、緊張的音樂,王家衛過去幾乎沒用過,但可貴的是,調動情緒、推動劇情的驅動力還在,只是以往跟電影完美契合的配樂中的靈性和精妙不見了。

畫面與王家衛的其他作品相比,遜色不少,加了濾鏡也沒有往日的美感及藝術氣質,導致視聽語言上的生活化、心理化、情緒化、個性化、風格化消失了。

之前善用視聽表達孤獨、驕傲、迷惘、忘記等情緒的技法被王家衛捨棄了,化繁為簡,讓觀眾看劇不再思考,更為輕鬆,所以《繁花》的畫面更多的作用是呈現故事。

這樣一來,王家衛的審美肯定會被批評,因為頂級視聽享受看不到了。

委婉、優美、情景交融的詩電影成了隨大流的爽劇,所以《繁花》的口碑必然是兩極化。

作為王家衛的影迷,看《繁花》會很彆扭、很違和,因為改變有點快,一時難適應,多糾結。

但作為新觀眾,看《繁花》會喜歡上,因為節奏明快,商戰大戲一觸即發的麥格芬,王家衛的處理很到位,足以讓觀眾感興趣。

《繁花》是香港人來上海的水土不服,已經是四不像了,宛如架空背景的虛構故事。

想要高收視、高口碑就得從故事方面入手,爽是《繁花》在其他崩塌後的唯一看點。

現在更新的這四集,商戰的爾虞我詐、無奸不商、貪得無厭都有呈現,節奏也漸入佳境,只是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絲滑反轉做得不夠好,引子釣不到魚,再好的鉺也無濟於事。

《繁花》有讓人想看下去的慾望,但還不夠叫人上頭。

如今的電視劇不同於文藝片,不能靠慢慢品,咂摸出它的好,越久越香醇,得立馬吸睛,一眼就愛上。

王家衛這次的「變」很商業,從慢悠悠轉為快節奏,能一爽到底固然好,若不能,有個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戲劇張力也不錯。

如果都沒有做到,那《繁花》肯定會是熱議幾天、門庭冷落、黯淡收場的路徑。

畢竟王家衛的視聽享受與文藝范兒、男女情事沒了,金宇澄的上海樣子也沒了,假使故事都不成了,那《繁花》真沒看頭了。

從中可知,王家衛一直說自己是商業導演,拍的都是商業片,不是文藝片的說法,所言非虛。

他很有商業頭腦,知道銷售、融資、市場、控制成本,如他會針對不同市場與電影節剪輯不同版本的影片,《一代宗師》就有四個版本,3D版、華語地區版、歐洲版和美國版。

《繁花》是他針對內地市場和觀眾而量身定製的產品,賺錢是第一位,所以請放低預期,王家衛不止是導演,他還是商人、老闆,盈利他也看重,最起碼目前的《繁花》沒有成為第二個《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