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比亞迪已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10億美元的投資提案,擬申請與總部位於海德拉巴的印度私營企業基建巨頭Megha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稱,長期計劃是在印度生產從掀背車到豪華車型的全系列比亞迪品牌電動車。
比亞迪擬投資10億美元赴印度建廠,約71億人民幣。在前段時間,印度政府向比亞迪下了一張價值20億元的大單,要求比亞迪提供1000輛電動巴士。比亞迪要求全額付款後才會交易。
這件事情引發了廣泛的熱議,不少網民力挺比亞迪的硬氣做法。但是從目前來看,比亞迪要投資10億美金去印度建廠,不少網民擔心,比亞迪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坑的廠商?
印度是必須要爭奪的市場,但要做好打水漂的準備
對於比亞迪來說,印度是要爭奪的潛力市場。比亞迪2022年的銷量位列全球第6。但豐田以187萬輛的銷量位列全球第一,比亞迪的銷量僅為其的三分之一左右。
2023年比亞迪半年賣出125萬輛,再成全球新能源車銷冠。但比亞迪的大盤還是在中國市場,在海外市場,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已進入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巴西、等國家和地區。除了以色列、泰國的銷量還可以之外,其他國家,多數還處於布局階段。
總的來說,如果不做大海外市場,比亞迪國內的天花板很快就會到頂。比亞迪必須要全球化擴張,要全球化擴張,印度必須去。因為全球潛力大的市場主要有四個,歐洲市場、中國市場、印度市場與美國市場。
因為貿易壁壘打壓,美國市場於中國企業而言,不是一個自由市場,蔚來李斌說的話沒錯,國產汽車做的再好,想進入美國市場,基本沒戲。
歐洲市場是BBA大眾們的老家,消費者分散,巨頭眾多,特斯拉在歐洲市場逐漸占領心智,國產汽車想在歐洲拿下較大的市場份額,也存在很大的難點。
因此,印度市場,無疑是國內外汽車巨頭會去全力爭取的一個市場,因為印度沒有自主的汽車工業,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有它的優勢,如果放棄印度市場,特斯拉與日系在印度市場做大,比亞迪的前景會被壓制。
因此,成敗與否,比亞迪終究要賭一把。只不過,投資印度,比亞迪要做好賠本甚至投資打水漂的準備。
印度沒有自主汽車工業,這意味著印度不可能放任外資賺錢
印度沒有自主的汽車工業,以製造業目前火爆的新能源車為例,印度頂尖車企塔塔集團還停留在組裝階段:剎車系統來自德國,晶片用的是意法半導體,電池和電機是從中國買的……可以說整個過程中,只有工人是印度的。
印度沒有自主汽車工業,這意味著印度不可能會放任外資在印度大把賺錢。印度手機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過去印度市場份額第一的手機廠商是印度本地品牌Micromax,在那個時候,印度對外資品牌還算客氣,但在小米OV三星的強勢競爭下,印度本土品牌已經邊緣化。
印度在本土品牌垮掉之後,外資在印度本土供應鏈起來,印度就開始收割了,包括偷稅漏稅、洗錢等理由,或通過各種法律條例等,開天價罰單收割利潤。中國廠商之外,包括福特、沃達豐、沃爾瑪、諾基亞、凱恩能源、美花旗銀行、三星、IBM、亞馬遜、微軟等大量跨國巨頭都遭遇過印度的巨額罰款。沃達豐被印度直接修改法律罰款50億美金離場。
印度作為跨國公司墳場已經名聲在外。很多政策,無論對內對外,都是朝令夕改。當然,印度也想做好國內的營商環境,但印度企業的競爭力不允許,如果印度像中國一樣打造一個開放、公平的營商環境,印度各領域的企業多半都會國際資本與跨國巨頭的強勢擠壓下垮掉。
因此,比亞迪去印度投資建廠,隨著布局越來越深入,需要做好迎接印度法律變更或者偷逃稅等理由資產被沒收的準備,其次,印度《外匯管理法》一打一個準,很多廠商曾經在這上面吃過虧。比亞迪在印度如果涉及到與國外客戶產生資金往來,要做好印度以洗錢等名義開天價罰單、凍結資產的準備。
此外,因為比亞迪是一家技術廠商,印度政府可能會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要求,要求比亞迪開放或分享專利技術,甚至有可能出台新的法律來達成這種目的,比亞迪核心技術能不能保留,很難說,畢竟,印度的後招很多,這也是比亞迪需要警惕的。
在印度市場,越到後期,重資產布局越接近完成,要開始賺錢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
印度深知其當前處於其戰略機遇期,有人口紅利,全球很多大國拉攏,全球輿論環境也會包容印度的胡來,尤其是美國如今要扶持印度製造削弱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比亞迪不能僅僅在商言商,還要有政治智慧。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印度的崛起對中國絕對不是好事,尤其是中印接壤,存在邊境爭端。印度的工業化,無論是其本土製造業崛起還是中國技術被印度偷師,對國家而言,都不是好事。
教訓歷歷在目,不要小看印度,對核心技術要有保留
我們的很多教訓仍然歷歷在目。我們曾經向印度出口光伏產品,以為只是轉移組裝環節,印度掌握不了核心技術。從光伏產品來看,2022年,中國恩菲「憑藉在矽基材料領域積累的200餘項專利技術和雄厚實力成功簽署印度蒙德拉太陽能多晶矽項目合同」。在國內企業的幫扶下,原本依靠進口中國光伏組件的印度,現在已經變成了出口國,數據暴增。
據Mercom引用商務部數據顯示,印度在2023年第一季度出口了價值4.79億美元的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較去年同期增長6293%,季度環比增長29%。成功填補了美國歐洲限制中國光伏產品後的空白,實現無縫銜接。
其次是盾構機,盾構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裝備,被稱為「世界工程機械之王」,承擔著穿山越嶺、過江跨海的重任,除少數已開發國家之外,只有我國掌握了該項技術。
截至目前,中國盾構機占據全球2/3市場,世界最大矩形盾構、全球首台斜井雙模式TBM、全球首台永磁電機驅動盾構機等技術都來自我國。印度當年從中國買回8台盾構機,我國工程師前往售後組裝時,卻遭到印方拒絕,印度工程師拿起說明書「拜讀」兩個月也沒能參悟運作原理。雖然印度造不出來,但是印度如今用來在藏南挖通了隧道!
比亞迪等企業的想法其實與在印度的前輩們想法也差不多,他們不過是將組裝環節轉移給印度,而自己仍掌握中游和上遊行業,沒有核心專利,印度製造起不來。
但問題的關鍵是,印度下套的能力,以國產企業的表現與智慧,其實避不開的。尤其是中國企業一旦去到印度,彼此之間往往也會搞惡性競爭,印度可以利用你們之間的惡性競爭,坐收漁利。
國產手機廠商在印度的價格戰就非常慘烈,本身利潤微薄,各廠商為了搶占印度市場,大建工廠,重資產布局,低成本甚至賠本幫助印度推進位造業產業化布局。
而在汽車行業,比亞迪有三電技術,這是印度非常希望擁有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而在比亞迪之外,日前國內電池廠商榮盛盟固利與印度PMI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早已經在北京舉行,雙方協定將在印度德里合作共建動力電池生產工廠,助推當地鋰電產業的發展。
因此,在汽車電池行業,印度可以利用比亞迪與國內其他電池廠商的競爭,深入技術布局。比亞迪以及其他廠商寄希望在印度賺錢,而印度完全不要你的技術,其實是低估印度了。
事實上,印度對於汽車、晶片以及盾構機等高科技產業一直以來寄希望於實現自主突破,國內企業要吸取教訓,對相關的核心產業技術有所保留,畢竟,你不賺錢就算了,如果核心技術也被印度拿走,那無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從目前來看,面對印度的無理打壓與不正當競爭,國內幾乎沒有應對手段。從目前來看,比亞迪是通過與本土企業合資建廠,從資料來看,合資對象是印度的一家基建巨頭集團。比亞迪可能也是考慮到,賺了錢後,被印度政府罰款,是難以避免的。合資建廠相當於多了道保險,不至於被罰死。
總的來說,在特斯拉還沒下場的當下,比亞迪現在急著在印度投資建廠,可能有點過於心急,王傳福也低估印度了。擅長空手套白狼的富士康在印度都撈不著好處直接退出晶片項目,老實人比亞迪在印度面臨的狀況無疑讓人更為憂心。
印度擅長利用資本的賭性以及各大國的戰略,以大而不強的獵物姿態示人,以人口紅利引誘一個個大廠來到印度重資產布局建廠、最後利潤、資產與產業鏈都留在了印度。
對於王傳福來說,如何充分認識到印度的這種智慧,如何把印度賺的錢花到印度之外的國家,把自己的核心技術守好,成為那個例外,可能是考驗比亞迪投資印度的最大難題。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