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鐵建工集團廣州白雲站土石方鐵路貨櫃專列運輸首發,積極響應國家大政,助力實現「雙碳」目標願景。
隨著一聲鳴笛,一輛火車緩緩駛出廣州白雲站施工現場,這輛鐵路貨櫃專列正在進行廣州白雲站土石方工程的運輸。據中鐵建工集團白雲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工期安排,白雲站土石方工程總工期為5個月,要將約180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全部外運。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國家激勵企業發展低碳零碳技術,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確定為重點任務之一。作為碳排放大戶,建築業一直存在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問題,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建築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也在不斷攀升。
在白雲站建設中,由於土石方工程量巨大,又臨近街道、居民點施工,採用以往的汽車運輸必將會造成嚴重的城市污染和交通擁堵。面向國家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願景,在國家鐵路集團廣州局集團的堅強領導下,在中鐵建工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廣鐵集團貨運部、建設部及站房指揮部、廣州貨運中心通力合作,廣州白雲站項目團隊積極協調各方,決定採用火車運土的方式,降低城市污染,減少能源消耗,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助推建築業綠色升級、綠色發展。
據悉,每輛運土班列每次可運送約1400立方米泥土,可在150天內完成180萬立方米(自然方)的外運工作。
在白雲站施工現場,可以看到眾多推進「雙碳」目標的優秀做法,施工單位積極申報專利、工法,針對建築業高能耗低效率的特點,從能源結構、施工工藝、建築設備、物業管理等方面強化技術創新,研發新型節能環保材料,推廣適宜性降碳建造技術,改變傳統建築運維模式,用科技賦能建築業碳達峰與碳中和。自開工以來,項目團隊已申報了一種可回收樁基混凝土超灌溉監控裝置、一種中央空調自適應控制系統、一種用於建築施工現場的可調節照明設備、一種預製裝配式施工路面等眾多專利,項目團隊把低碳發展作為施工建設新的考核標準。
目前,廣州白雲站一期主體結構已經完成,一期屋蓋網架提升施工和站房二期施工正有序開展,作為國鐵集團以及廣州市的重點項目,廣州白雲站正積極培育新時代建築產業工人隊伍和高素質人才隊伍,深入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不斷提高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建設品質,以站房建設為依託,積極推動建築業綠色低碳發展,奮力譜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篇章」。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黃慶 通訊員 王天水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