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送去幼兒園,0到3歲的「寶寶」誰來管?近些年來,雙職工家庭的托育需求日益增大。「沒人帶孩子」「托育機構收費高」成為不少家庭的「痛點」。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同時,加大社區養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在規劃、用地、用房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這些政策精準命中家庭「痛點」,可以切實緩解托育難題,減輕育兒成本。全國人大代表林勇則提出建議,應大力發展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著力解決雙職工家庭「剛需」,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普惠又安全的托育服務,提升0-3歲入托率,釋放更多生育意願。
市民聲音
王女士:
希望普惠型托育服務入社區
在廣州市黃埔區蘿崗街線坑花園小區有一家托育機構——人才教育工作集團兒童成長中心(下稱「兒童成長中心」),門口掛著「廣州市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優質服務示範點」和「國家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試點機構」的牌子。
「我們中心可提供146個普惠性托育學位。」兒童成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托育的市場價在4600元/月左右,周邊的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的孩子報名普惠托位,可享九折優惠。自普惠托位推出以來,受到家長的歡迎,目前146個名額已經滿員。
「今天是第一天送孩子來,感覺他的狀態挺好的。這個是國企辦學,我們比較放心,價格也能接受,我是專門從幾公里外的中海譽城慕名而來的。希望我們社區也能有這樣的普惠型托育服務,這樣接送孩子就方便了。」市民王女士今年已有45歲,在三年前生了二胎,由於她和丈夫忙於工作,家裡老人年事已高,此前一直請阿姨上門照顧孩子。但由於阿姨時常更換不穩定,加上孩子下半年要上幼兒園,她便把孩子送到托育機構提前適應一下。
王先生:
希望育兒假政策儘快落地
「我和老婆都是上班族,平時工作很忙,日常是爺爺奶奶帶孩子,現在孩子2歲4個月,考慮到他馬上要上幼兒園,且老人年齡漸長帶娃已力不從心,於是在今年把他送去早教機構了。」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私立的托育和早教機構費用都很貴,其孩子報的早教班按190元/課時收費,一周下來就要1900元,壓力挺大。
王先生希望政府能夠設立公立的托育所,減少雙職工家庭的帶娃壓力和經濟壓力。此外,他還提到,「希望儘快把育兒假落到實處,自2021年12月廣東出台新增10天育兒假的政策後,到現在很多企業都沒有落地,特別一些私企的員工無法享受到相關福利,導致有假休不得,很難兼顧『帶娃』。」
潘小姐:
希望增設公辦托育機構
住在越秀區大東街的潘小姐,在得知街道和托育園合作推出普惠托育服務後,第一時間就去了解並報名參加。隔日,她將自己2歲的孩子送到托育園,一周後感覺孩子已經適應了,便從臨時托轉換成了全日托。「0-3歲的小朋友分離焦慮感比較嚴重,臨時托、計時托的服務推出之後,可以讓孩子和爸媽都有時間適應和過渡,我覺得這種服務值得推廣。但我最希望政府可以增設公辦的托育機構,或者為托育機構提供更開闊的場地進行辦學。」潘小姐如是說道。
2021年10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穗園園區舉行了主題為玩轉足球·寓教於樂」的2021年幼兒足球嘉年華活動。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莊小龍 攝
袁奶奶:
希望普惠性托育能就近
今年70歲的袁奶奶,她的孫子出生於9月30日,由於去年9月還不滿3周歲無法報讀幼兒園,現在只能送到托育園。自從孫子入托後,袁奶奶覺得一身輕鬆。「因為我自己身體不好,不能過度勞累,所以小孩一歲半的時候就想報讀托育園,但是居住地周邊並沒有合適的托育場所,遠一點的托育園因為樓房舊、環境差、活動範圍太小,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托育園。前段時間知道越秀大東街有了普惠托育服務,馬上去報名了,讀了一段時間覺得孫子乖了很多。」袁奶奶高興地說道。為了給以後的二胎、三胎做好準備,她希望政府可以在社區多辦普惠性托育園,方便大家就近接送孩子,畢竟隨著老人年紀的增加,已經無法勝任帶小孩的任務。
林小姐:
希望加強對托育機構的監管
住在番禺區的市民林小姐是一位二孩媽媽,大孩3歲多,二孩1歲多,可謂是「拖著大,帶著小」。休完產假後她就開始上班了,每天忙於工作和家庭,十分疲憊。「雖然家裡也有老人幫著帶,但兩個孩子實在顧不過來,所以我就把小的送到了單位附近的托育機構。」林小姐說,其所在的單位工會與該托育機構有合作,單位職工孩子入托打6折,每月托育費只需2000多元,她就早早把孩子送過去了。林小姐表示,如果不是有折扣價,4000多元的托育費對於一般工薪家庭來說並不低,她希望政府能夠發放相應的托育補貼,減輕「二孩」或「三孩」家庭經濟負擔。
另外,林小姐認為,「現在市面上的民營托育機構的服務水平和價格都參差不齊,把這麼小的孩子送過去,家長都會多方考察其安全、衛生等問題,政府也應加強對托育機構的監管,進行規範化管理。因為我們報的這家托育機構是跟單位有合作,加上有不少同事把孩子送去,我才放心的。正好托育機構離單位近,上下班接送孩子也方便。」
利小姐:
希望托育機構有更多活動空間
剛剛生完第一胎的街坊利小姐表示,她對托育服務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環境,二是師資,三是教學模式或內容。「環境主要是看室內室外的活動空間是否夠大,光線是否充足,整個園區設備配置是否完善等。因為我覺得去托育機構是希望小朋友能夠有更多的活動空間,比待在家裡要好,這是送去托育的最主要原因。第二師資主要看老師的配置,是三對五還是三對三等;還有老師的年齡結構,是年輕老師為主還是中年老師為主。教學模式和內容主要看托育機構的日常課程安排,有沒有啟蒙課程。」利小姐說,現在廣州老區城可選擇的托育機構有限,大部分活動空間都不夠,而且收費也不便宜,便宜的則學位緊張,都不是太理想。
2021年10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穗園園區舉行了主題為玩轉足球·寓教於樂」的2021年幼兒足球嘉年華活動。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莊小龍 攝
機構意見
黃埔區兒童成長中心負責人劉小姐:
場租和人力成本較高
黃埔區兒童成長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劉小姐坦言,場地租金和師資成本占據了托育機構運營成本的大部分,這都會影響到托育費的定價。「我們是示範點,場地大,這個門店的面積有1700多平方米,一年的租金就超過200萬元。中心自2019年運營以來,集團已相繼投入近500萬元。我們按照國家托育標準為每個班配備了相應的育嬰師、保育員,加上管理及後勤人員,有員工近30人,人力成本也很大。現有的托育收費還不足支撐中心的整體運營,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更多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據了解,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19年10月共同印發的《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對於承擔一定指導功能的示範性托育服務機構、社區托育服務設施,中央預算內投資按每個新增托位給予1萬元的補助。
劉小姐告訴記者,自兒童成長中心掛牌「國家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試點機構」後,雖然也拿到了此項補貼,但補貼是一次性的,而普惠托育學位按照企業和政府簽訂的協議,是要持續很多年的。「作為國企我們也很支持在社區辦普惠托育,希望可以政企攜手合辦,由政府在社區提供合適的場地供機構免費運營,這樣將大大減少場地租賃成本,托育費用也會隨之降低,真正惠民。」 另一方面,由於嬰幼兒托育對從業者要求很高,師資品德和技能要並重,她建議政府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從業人員執業資格管理體系。
2021年10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穗園園區舉行了主題為玩轉足球·寓教於樂」的2021年幼兒足球嘉年華活動。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莊小龍 攝
智晟國際托育園園長劉小姐:
托育需求確實在不斷增加
去年12月,廣州市越秀區大東街也開展了普惠托育服務進社區試點工作,選擇了轄內的智晟國際托育園作為試點園,為越秀區大東街道常住居民開放36個普惠托位,提供計時托與臨時托服務,周邊居民可享受8折優惠。經過數月的試運行,目前已有5位家長為孩子報名參加了計時托與臨時托的服務,嘗到了普惠托育服務的「頭啖湯」。
「很多家長說這進一步解決了媽媽們對嬰幼兒照護的需求,還有的家長表示以後若是再生,休完產假就可以把孩子送進來了。」智晟國際托育園的園長劉小姐說。
劉小姐告訴記者,目前社會上對托育的需求確實在不斷增加,托育園從去年9月份的三個班,增至現在的5個班,其中二胎占在園總人數14%,三胎或三胎以上占在園總人數的2%。「現在二胎幼兒在托育園的人數比例不斷增加,隨著三胎政策的實施,相信未來幼兒入托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代表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林勇:
提升0-3歲入托率 釋放更多生育意願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建議大力發展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考慮將幼兒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圍,緩解家庭教育撫養孩子的後顧之憂。」林勇表示,中國學齡前兒童撫養成本高昂,極大壓抑了育齡家庭的生育意願。
數據顯示,1997年全國公立幼兒園數占比86.5%,在園人數占比94.6%。從2001年開始,公立幼兒園數從6.7萬所減少至2010年的4.8萬所,再回升至2019年為10.8萬所。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全國幼兒園所數為28.1萬所,公立幼兒園占比僅為38.4%。
「當前社會托育服務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人力成本過高,照護模式單一、托育服務質量不高,專業性不強等問題和不足,無法滿足廣大育齡家庭的需求。」林勇說。
據《0-3歲兒童托育服務行業白皮書》,中國0-3歲嬰幼兒在各類托育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1%,隔代照料非常普遍。隨著城市化發展,子女遠距離就業,隔代支持力度減弱,3歲以下幼兒的照護成為「最大的煩惱」。
林勇建議,大力發展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著力解決雙職工家庭「剛需」,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普惠又安全的托育服務,提升0-3歲入托率,釋放更多生育意願。同時,鼓勵夫妻合休產假,適當延長產假時間。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魏麗娜)
統籌/陶開河、梁倩薇、李丹
文/信息時報記者:李丹、郭仲然(除署名外)
圖/信息時報記者:胡瀛斌(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