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這個年夜飯「吃什麼」變得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年代裡,《一起年夜飯》再一次讓我們意識到,那些關於「怎麼吃」和「跟誰吃」的命題里飽含的溫暖與深情。
文 | 坤同
「走啊,來我家吃年夜飯。」
——在今年春晚的開場視頻中,張國立繫著圍裙和家人們一起做年夜飯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當一道道承載著濃濃思念的美食漸次出鍋,當心裡牽腸掛肚的那些人推開家門,熱氣騰騰的年夜飯桌外圍成為了每個人期待著的團圓。
實際上,除夕對於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吃飯」和「團圓」這兩件事。而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吃什麼」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怎麼吃」以及「跟誰吃」所承載的意義已然今時不同往日。農曆辛丑年的最後一天,央視財經頻道推出了一檔五個小時的特別節目《一起年夜飯》,陪全國人民一起備年飯、端著飯碗等春晚。並且,在這一場特別的年夜飯里,不僅有著濃濃的年味,更藏著最有味道的中國故事。
端著飯碗等春晚,
小飯桌拼成最有滋味的年夜飯
「福祿壽喜財,八方有食材,南北做大菜,除夕樂開懷,坐等春晚來」。
如果說「吃飯」和「團圓」是中國人在春節里的必要元素,那麼,「做年夜飯」和「看春晚」已經成為了我們過年的必備環節。全新亮相的《一起年夜飯》巧妙地用豐富視聽語言和節目內容將「年夜飯」和它背後的故事搬上螢屏,陪著觀眾們一起製作出有滋有味的年夜飯,在舌尖的愉悅和心頭的溫暖之中共同等著、盼著「春晚」的到來。
《一起年夜飯》一開場,陳印泉、韓非、遲永志、小米、周仁傑就化身五個「飯小二」從五扇「時空福門」中驚喜現身,寓意著「五福臨門」的他們帶著不同的年夜飯食材和新年祝福,充分烘托出過大年的喜慶氛圍。而「時空福門」的背後又連接著廟會、小舞台、神秘車間、廚房、菜市場、冰場、演播廳等,藏滿了無數的祝福和驚喜的不同空間。
廟會,作為獨特的民俗活動,為過年增添了不少熱鬧氣氛。《一起年夜飯》實景還原了這一極具年味的春節風俗,帶著觀眾「沉浸式地逛廟會」,看琳琅滿目的食材,賞精彩連連的技藝。糖人攤、麵塑攤、對聯攤、小吃攤……節目廟會裡的吆喝聲、喝彩聲此起彼伏,多位民間高手也應邀而來展現絕活,為除夕的團圓添上了更多的快樂與笑意。
一分鐘削200下面的任志忠,無論是放頭上削,還是騎單車削統統難不倒他;「擀」為天下鮮的王彩宏,一次擀出十張餃子皮,張張皮薄、賣相極佳;金氏世界紀錄夾蛋糕項目保持者谷亞芬和汆丸子項目保持者梁曉樂拿出看家本領,與「飯小二」來了一場手速大比拼;還有微縮景觀製作者徐靜、趙培藝,用一方充滿往日回憶的「小房子」,撥動了無數人的青春記憶。
而在熱熱鬧鬧的小舞台上,地地道道的傳統民俗表演更是絡繹不絕。北京社區退休人員組成的非常組合男聲合唱團帶來的一曲《磨刀人》、非遺口技傳承人李衛和擬音師王磊聯袂出演的《口技擬音做大菜》、飯小二相聲版的《戲說四川火鍋的來歷》,還有配音演員用多變的聲線帶觀眾一秒穿越至《紅樓夢》等經典電視劇中的過年名場面,無不用另一種方式詮釋著中國人藏在一蔬一食、一朝一暮背後的濃厚情感,將飲食背後的文化娓娓道來。
此外,還有各位總台的主持人陪著觀眾們做年夜飯、過大年,用接地氣的方式傳遞了正能量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來自大涼山的沙瑪阿果帶來了彝族年夜飯的「標配」,講述了他們獨特的三色漆器;華語環球節目中心主持人崔爽介紹了許多極具朝鮮族特色的美味;民族語言節目中心主持人達瓦玉珍所帶來的「卓索切瑪」則是最受藏族民眾歡迎的祈福美食之一……這些讓很多人大開眼界的地方美食,無不呈現出祖國的風俗民情、地大物博。
當然,《一起年夜飯》不僅用別出心裁的方式呈現了各地的年夜飯美食,以及關於這些美食的手藝和故事,它更回歸節目的題中之義,用大量的鏡頭記錄下了製作年夜飯的全過程,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本生動的「活菜譜」,啟發著那些廚房的忙碌者為今年的年夜飯桌添上一道新菜。而在實現這一意義的過程中,節目裡打造的實景菜市場和廚房等空間則發揮出了至為關鍵的功能。
菜市場裡,來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各類熟悉的家鄉味道不斷湧現;廚房之中,擅長各種菜系的多位明星大廚則大顯身手,主持人任魯豫與尼格買提也展示出了不為人知的精彩廚藝。他們在做美食的同時,也把多年沉澱的烹飪技巧分享出來;既烹調出傳統的中國佳肴,更將一系列心意菜端上餐桌。
從原始的食材到琳琅滿目的年夜飯桌,從「吃」的儀式到「吃」的文化,從一飯一食背後的故事到一方飯桌圍成團圓,在這個年夜飯「吃什麼」變得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年代裡,《一起年夜飯》再一次讓我們意識到,那些關於「怎麼吃」和「跟誰吃」的命題里所飽含的溫暖與深情。也正因為這樣,《一起年夜飯》成為了「春晚」開場前一道極佳的「開胃菜」,它不僅充分調動了味蕾,也升騰起了無數人思家念家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更在「端著飯碗等春晚」的過程中不斷發酵、不斷沸騰,在這個喜慶祥和春節翻滾出發自肺腑的真情。
是家鄉至味的舌尖盛放,
也是家國情濃的溫暖流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幅員遼闊的祖國大地孕育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各地置辦的年夜飯也往往各具風格。作為《一起年夜飯》這檔特別節目的題眼,它所寓含的「一起」已經被賦予了更為厚重的意義——它是跨越時空凝結在一起的佳節慶典儀式,也是流淌於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春節記憶,更是千家萬戶在同一片土地上聚在一起、想在一起的家國情濃。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起年夜飯》不僅呈現了全國各地的年夜飯桌,更呈現了各個民族的文化風格。尤其是以「福門」為節目場景轉換的巧思,讓這份家國情濃流轉於一張張小飯桌,流轉於祖國東西南北的每個角落,流轉於每個人日常瞬間的過程中進一步升溫。在「一起」的理念之下,節目串聯起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美好和幸福,用藏在年夜飯里的生活全景圖突出了全國各地,以及各族人民「一起年夜飯」的大主題。
而在節目中,這種大主題的表達,則是從一個個細節著手進行詮釋的。一方面,節目邀請到了代表著不同民族、地區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用精彩廚藝講述家味、鄉情和家風故事。另一方面,節目從「記憶中的老味道」的入手,將火鍋、泡菜罈、釀酒缸、辣白菜、醋罈子裡的年味說得淋漓盡致。
北京銅鍋、雲南菌菇鍋、廣東打邊爐、潮汕牛肉火鍋,一口小小的火鍋,盛滿了人間煙火,以及一方人家的情懷;北京米醋、山西陳醋、浙江一帶的香醋、天津獨流醋、廣東大紅浙醋,一個個醋罈子滋養了不同的口味,更調和著人生百味……《一起年夜飯》呈現著飲食的「不同」,也尋找著嵌在不同味道背後的相同且相通的真摯情感。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餐桌日益豐盛,而琳琅滿目的年夜飯也從一定側面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一起年夜飯》從年夜飯的餐桌入手,詮釋著關於家國情濃的深意,突顯出這一特別節目在春節這個特別時間節點上的特別意義——它進一步凝聚起社會的共同意識,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注入能量。
當然,《一起年夜飯》與時代的共振不僅體現在大眾生活具象的變化之中,也呈現在與時代主題的呼應與共振之上。節目通過一扇扇「福門」、一張張「小餐桌」,將家與國、小人物與大時代、溫情表達和宏大主題緊密結合在一起,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冬奧年的背景下,節目探訪了北京市延慶區珍珠泉中心小學的冰球隊,為他們製作了一系列融入體育元素的高山滑雪沙拉、松茸貝絲雪花湯、芝香龍鳳冰球等菜品。此外,節目還將視角探入了那些為火熱生活而不斷打拚的普通人身上,重工廚具發明家耿帥在節目中展示了自己發明創造,而他熱衷於尋找美好和樂趣的精神也得以傳遞給更多的人。
品年味、話團圓,
在中國人的稀鬆日常里讀懂中國
結婚八年,從未在一起吃過年夜飯;一周七天,只能在站台上短暫見面兩分鐘。《一起年夜飯》讓鐵路夫妻楊延軍和滕曉菲在節目中成功圓夢,妻子為丈夫親手做了一道虎頭雞餄餎面,這頓飯雖然簡單,但卻暖胃又暖心。
對於中國人而言,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能少,日子才會更美好。《一起年夜飯》用一桌有著十足年味的年夜飯為廣大人民群眾鋪展開一幅「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迎春新畫卷,呈現出來之不易的豐收年、萬家重聚的幸福年、春回大地的中國年。不僅如此,節目更將儀式感、期待感、參與感、等待感做到極致,用餐桌照見中國經濟的騰飛,用菜肴反映美好生活的盛景。
這種溢滿幸福與美好的年味不是被建構的、更不是被詮釋的,而真實存在於每一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也正是聚焦於這些稀鬆日常的敘事,《一起年夜飯》讓中國故事有了更加清晰可感的筆觸,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一份嶄新樣本。
「從一桌子人吃的年夜飯,到一個人漂泊海外吃的年夜飯,那種感覺你會突然意識到,離家遠才覺得跟家親」,主持人周運在節目中說道。實際上,《一起年夜飯》雖然是一台節目,但它讓人產生的期待感,就如同除夕那頓家裡的年夜飯一般,激發起了海外遊子對新年的期待、對家人的思念和對祖國的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一起年夜飯》在國內播出的同時,還在海外各大平台成功落地,成為了一桌獻給全球海外華人的暖心大餐。在總台國際傳播規劃局與多家海外華文媒體合作的「中國電視」專區特別推出的「春節專題」中,《一起年夜飯》收穫了不少國際媒體和海外觀眾的肯定。美國《國際日報》、法國《歐洲時報》、俄羅斯《龍報》、北極熊視野、葡萄牙《葡新報》、義大利僑網、南非《非洲時報》、日本華商網、菲律賓《商報》等華文媒體的網站以及臉書、推特、照片牆、繽趣App等多平台上,不少網友留下了自己的祝福,書寫出了心與祖國在一起的「大團圓」。
五個小時的持續播出,用一桌「年夜飯」無縫銜接「春晚」,《一起年夜飯》將年味提前預熱,讓情感更濃。這樣一頓有滋有味的年夜飯,既照見了過去與當下,也照見了未來。捕捉反映新時代、標註現實生活的鮮活素材,《一起年夜飯》用一桌「年夜飯」做出了春節文藝節目的好文章,而其創造文藝精品、講好中國故事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都值得肯定和借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36874b6741566c3fcb913971f9803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