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不僅僅是孩子的節日,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同樣收穫很多快樂。
可近日在兒童節的第二天,一位母親卻從24樓縱身一躍,去了天堂和她的孩子作伴了。
這位母親這十幾天以來,一直活在網絡爭議中,她就是5.23武漢漢陽校園車禍事件中喪生孩子的媽媽。
事發當天下午,有網友稱這位媽媽從24樓跳下,不治身亡,隨後警方證實了該消息屬實。
表面上看,這位母親是因喪子之痛選擇了自殺;但在番茄君看來,她的死亡更像是「被殺」,而殺死這位母親的正是一把把鍵盤,一句句冷嘲熱諷。
是的,壓死這位母親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很有可能是網絡上的流言蜚語,嚴格意義上來說,她的死和很多圍觀看熱鬧且沒有同情心的鍵盤俠脫不了干係。
一、兩輪「網絡暴力」,成壓倒喪子母親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5月23日至今,這位母親在承受失去孩子痛苦的同時,也身處輿論漩渦,短短十來天,她已經經歷了兩輪「網絡暴力」。
第一波網絡暴力,就發生在事故的第二天。
當天,很多媒體曝光了對孩子父母的採訪視頻,大部分網友看完視頻後都很同情這對夫妻,為他們感到難過,但有一小部分人卻歪曲了重點。
有人揪著孩子母親的穿著打扮不放,因為當天她入鏡時穿著套裝、畫著全妝,整個人打扮得很利落。
有人陰陽怪氣地表示,死了孩子還有時間打扮,甚至說她是為了上鏡刻意打扮,就是為了借這件事炒熱度以後當網紅,還說好怕她以後去帶貨。
更過分的是,部分網友甚至對著這樣一位身陷悲傷中的母親浮想聯翩,十分猥瑣地對其評頭論足,而且還有一大群人跟著附和。
但事實是什麼呢?
事實是一位母親聽到孩子的噩耗,在上班時間匆匆趕來,她穿著的是工作服,胸口的工作牌甚至都沒來得及摘下。
然而,那些刻薄且惡毒的鍵盤俠們挑刺還沒有結束。
孩子媽媽在接受採訪時思維清晰,情緒穩定,有條有理地向記者表達自己關於孩子遇害時的幾處細節的可疑之處,甚至在她老公忍不住動手打駕車老師的時候,她還出手制止。
正常人看了都會夸這位母親堅強、有素質。
但有些網友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孩子媽媽冷漠、壓根不傷心。
這簡直是無稽之談,試問有哪家的父母在孩子喪生後會不傷心?從很多採訪中都可以看到這位母親眼睛發腫,顯然剛剛哭完,難道非要24小時流眼淚、哭天搶地才叫傷心嗎?
而這還只是這個可憐母親遭受的第一波網暴。
孩子被撞死後,校方提出提供90萬作為賠償款,但孩子的父母覺得生命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他們更希望得到校方、老師的道歉。
而且巨大的悲傷需要一個發泄途徑,於是孩子父母到學校門口拉橫幅,希望能討一個公道,這其實也是父母覺得能為孩子做的最後一件事。
但旁觀者不理解這種心情,就又有網友覺得他們鬧事是為了多要一點錢,甚至用上了「訛」這個帶有侮辱性的字眼。
而他們維權等來的不是道歉,反而是有人報警稱他們在鬧事,要求警方帶走他們。
孩子的母親在校門口也是很理智地對圍觀群眾講述自己被譴責鬧事的經過,在被網友說冷血後,她本可以裝出讓所有人滿意的可憐模樣;但她沒有,她一直忍著悲傷心情,堅強冷靜的處理事情。
還是後來輿論壓力越來越大,才終於等來了各方的道歉。最終校方、保險公司和駕車老師據說一共賠付了260萬。
於是又有人惡毒地表示:不是說不要錢?原來只是因為價格沒談攏。
但如今,孩子的媽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真的是為了訛錢,她又何必走到這一步呢?
這位母親為孩子等來了道歉,幫孩子處理完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盡到了一個當媽應盡的義務,可能在六一兒童節時,她也曾對著孩子的照片,陪孩子過完了最後一個節日,然後這位母親對這個冷冰冰、充滿惡意的世界沒有了絲毫的眷戀。
而隨著她一躍而下,當初充斥在各個視頻、圖文下不懷好意的人也一鬨而散、當起了隱形人,甚至有的人可能還披起了好人的面具,和其他人一起批判當初口出惡言的人。
一時之間,所有的評論區都乾淨了——人死了,但兇手不見了。
二、「網絡暴力」導致的悲劇已經不是第一次,這種現象存在太久了
這樣的事情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幾乎每一起社會事件發生後,都會有人發表角度奇葩的言論。
當初鬧得轟轟烈烈的唐山打人事件,有些網友不怪打人的人,反倒對被打者進行「羞辱」,無端地猜測人家的職業,試圖說明她們被打是咎由自取。
幾個月前,汶川倖存女孩也遭遇了網暴,原因是她雖然在地震中殘疾卻積極生活,參加各種活動並熱衷於和網友分享。結果這麼正能量的事情,卻有人質疑她發視頻的動機不純,還拿她的殘疾借題發揮,並辱罵她。
甚至有人在遭到性侵後,更有些鍵盤俠的第一反應是指責被害者穿著過於暴露。
就在今年年初,年僅24歲的鄭靈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她同樣死於網絡暴力之下。
而導致她被網暴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她染了一頭粉色頭髮,就這麼簡單的原因,卻被人指責、謾罵,最終讓她患上了抑鬱症,直至走向死亡。
還有去年,劉學州網絡尋親,沒想到也走上了一條絕路。
一個被販賣的孩子渴望知道自己的身世,結果卻引發部分網友的各種陰謀論,將其塑造成一個心機深沉的壞小孩,然後群起攻之,最終將人逼到了絕境。
這樣的事情還真不少,也讓人忍不住害怕——下一個被網暴的人會不會是我?
11年前,陳凱歌導演就曾用一部《搜索》來警示網絡暴力的危害。
這部電影里,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因查出癌症心情不佳沒有給老人讓座,被拍了視頻發到網上,而網友們不管事情的緣由,見狀就噴,最終將人逼入絕境。
而墜樓媽媽的職業套裝和葉藍秋的視頻又何其的相似,網友只看到她衣著光鮮,卻罔顧了工作服的事實,不願意多加了解就開罵,這又何嘗不是現實版的《搜索》?
那些網友或許只是想通過與眾不同的觀點來博取眼球,也或許是認為這樣的發言風趣幽默,但他們卻不知道,語言也是一把刀,能扎透人心。
墜樓母親的事件大概可以讓他們短時間內不敢再用言語傷人,但如果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處,相信隔不了多久,這群人又會捲土重來,找到新的事件、新的目標開始新的一輪攻擊。
三、從源頭上遏制網絡暴力,已經成了燃眉之急
番茄君覺得如今網友們之所以口不擇言,很大的根源來源於一道螢幕的保護——一個網名、一個頭像就是一個人在網際網路上的全部信息,每一個人講話都不需要負責,因為他的身份不是自己,而是「網友」。
很多人抱著法不責眾的想法,覺得所有人都在參與事情的討論,那自己口嗨一下也不是什麼大事,於是一片片肆意衝浪的雪花最終引發了雪崩。
要想終結這種現象,最關鍵的是要實現網絡實名化,讓每一個人都亮出真實身份說話,這樣大家在說話前就會三思而後行。
當露出自己的真實面目時,那些猥瑣心思、惡毒語言還能輕易說出口嗎?
除此之外,也應該督促平台進行輿論監督,及時地對一些不當的,懷揣惡意的言論進行屏蔽和處罰。
不要以為網暴離我們很遠,就像上文舉例的那樣,你很有可能會因為染了一次頭、穿了一件自己覺得好看的衣服,說了一句無心的話就成為下一個被網暴的對象。
所以,如果我們管不了別人,至少應該先管住自己,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出一份力。
下一次發言前,先換位思考假設換做自己,是否樂意被這樣揣測,是否能接受這樣的謾罵——三思而後行,受益的不僅是別人,也將是自己。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陽景)